無憂書城
返回 無憂書城目錄
無憂書城 > 傳記紀實 > 李蓮英(斯仁) > 第五章 風雲突變 八、慈禧想當「拳匪」的後台老板

第五章 風雲突變 八、慈禧想當「拳匪」的後台老板

所屬書籍: 李蓮英(斯仁)

義和團在易州殺死了大清國的副將楊福同,李蓮英給慈禧出了個「坐收漁利」的高招……

  大年一過,義和團的勢力發展越來越大,先前,還只是在山東,但在山東由於袁世凱的鎮壓,義和團被迫北遷直隸、天津一帶,而且在直隸一帶開展得很是紅火。

  在義和團中,勢力最大的有兩個,一個是張德成,一個是曹福田。張德成原是朱紅燈的手下,後來朱紅燈初執,不久被殺,張德成就逃往直隸,拉起了人馬,但他勢力的壯大卻還是依仗了一個人,這人便是勸朱紅燈打出「扶清滅洋」旗幟的李來中。當初,李來中勸朱紅燈打出「扶清滅洋」旗幟後,很得毓賢的善待,得到毓賢的庇護,但是後來由於外國公使的強烈抗議,清政府被迫撤換毓賢,換上工部侍郎袁世凱。

  袁世凱上任後,一改李來衡和毓賢的招撫政策,改撫為剿,引誘捕捉了朱紅燈,並將朱紅燈殺死,破了義和團刀槍不入的謊言。自此,袁世凱大軍清剿,殺死不少義和團民。張來中雖在義和團中是朱紅燈的軍師,但由於他是幕後人物,自然沒事兒,也得以逃往直隸。

  李來中這個人在義和團中很是神秘,有人說他曾經救過現在甘軍統領董福祥的命,而且和董福祥是結拜兄弟,但他從不承認這一點。而且這人很有智謀,所以他雖不在團中任職,卻在團中享有盛名。李來中逃往直隸,選中了天津,他覺得天津這地方由於有二十幾年前天津教案的遺恨,民教之仇很深,這正是易於鬧事的前提,於是便在天津楊柳青住了下來,靜觀勢態之變。

  朝中由於端王的極力鼓吹,將毓賢作為不怕洋人的英雄看待,因此很得慈禧太后信任,於是又下旨讓毓賢接任山西巡撫,將原任山西巡撫放為貴州巡撫。

  這個消息李來中知道了,他便在那兒分析這道懿旨的深層含義。經過思考,他終於想出來朝廷對義和團是姑息的;華北各省中山西是最富庶的,而毓賢,作為一個外國使臣恨之入骨的大臣,慈禧太后居然不顧洋人的意思,將他這個姑息義和團的前任山東巡撫放為山西巡撫,這不明擺著慈禧太后對義和團有一種好感了嗎?李來中又從別處得到消息說保舉毓賢的是端王和軍機大臣剛毅。李來中認為又可利用「扶清滅洋」大旗大幹一番了。

  李來中找到了當時在天津的張德成。當時,直隸總督對於流竄過來的義和團並不認真清剿,如袁世凱那樣。不過,張德成在天津勢力也並不大,還有很多不大不小的壇與張德成並立著,只不過張德成的拳壇稍微大一些而已。

  「德成,你想不想大幹一場?」李來中開門見山地問張德成。

  「老李啊!你是團中的『諸葛』,你是不是來給我出主意來了。」期望有一番作為的張德成喜孜孜地說。

  李來中見張德成有意干一番,這令經常抱怨自己時運不濟的李來中很受鼓舞,於是他便和張德成商量起對策來。結果,兩人一致認為首先要擴大拳壇,將這兒作為「天下第一壇」。但用什麼方法呢?李來中認為應該到一個地方顯顯神威,將「天下第一壇」的牌子給打出來。

  天遂人願,在這個年令,經常有教民之爭的事件,懦弱的民眾便忍氣吞聲,具有反抗精神的民眾便加入義和團或請義和團來幫助自己報仇。在易州縣一個叫平橋村的莊裡,有一民眾,姓羅名瑞生,本是當地富戶,但僅僅是因為得罪了當地的天主教徒,便被天主教徒利用當地一個德國主教向官府狀告羅瑞生欺壓百姓。當地官府雖明知子虛烏有,但洋人卻得罪不起,只好令羅瑞生向那幾個教民賠禮,同時令羅瑞生賠償財物及八千兩銀子。歷來民怕官,官府命令羅瑞生不得不遵,只得向那幾個教民賠禮,但由於當地士紳的從中周旋,賠禮就只賠了兩千兩。這事就這樣了結,由此當地天主教徒更是瘋狂,有不少人也加入了天主教,仗著洋人橫行霸道。羅瑞生意欲讓義和團給他出一口氣,便向李來中請求讓他率「義和神拳」前為他復仇。李來中慨然應允,他走訪了遍布天津的義和團各位大師兄,這些人都還買李來中的帳,都答應到時派人去平橋村。李來中於是就叫這些人即刻帶領人員啟程前往平橋,同時跟這些人說三天後他將派一人前往平橋,統領眾人。

  三天後,各位大師兄看到了李來中派來的人,他便是張德成。由於李來中的關係,沒人敢對他不尊敬,而且張德成打出了「天下第一壇」的旗號。

  羅瑞生對於張德成的到來熱情接待,並表示願意大宴賓客,為張德成所拒絕。張德成到得易州後,便立即到附近的涿州、新城、定興拜防各位拳壇的大師兄,各位大師兄對於這位胸前掛著「天下第一壇」的張德成也很尊敬。張德成約他們到時能到易州平橋村助戰,各位大師兄爽快地答應了。

  張德成重新回到平橋,找到羅瑞生商量該如何報復這些天主教徒。羅瑞生主張狠狠懲戒一下這些天主教徒。為當地民家出一口氣。

  「那將他們全部殺掉,這些人罪大惡極,死不足惜,你看怎麼樣?」張德成問道。

  這一說可弄得羅瑞生有些心驚了,他請義和團來,本意只想教訓教訓教民,卻並不想殺教民,他心裡相當清楚,殺教民自己可得抵命。所以他有些心驚又有些猶豫不決。

  看著羅瑞生猶豫不決的樣子,張德成鼓勵道:「這些人平時依仗洋人,橫行鄉里,今天到了我們被欺侮的人揚眉吐氣的時候了。瑞生,俗話說得好:當斷不斷,必留後患!」

  羅瑞生原覺得將教民殺死有一些過份,現經張德成一說,覺得這些人也真是死有餘辜。心裡便決定下來同意張德成等人將教民殺死。張德成從羅瑞生嘴中了解到當地教民的情況。

  當地教民也自知自己結怨太深,他們便將房屋聚在一塊兒,用城牆圍起來,牆上放有火炮,每個教民家中均有幾桿洋槍。

  張德成知道這些教徒有一個習慣,每隔幾天便要做一次彌撒,而且均是在教堂作彌撒,這時教民居住區便會疏於防範。張德成決定利用這個時間辦事,他派人到定興、新城、涿州各縣通知各壇準備於這前一天到平橋集合。

  那一天終於來到,各縣的義和團民便大搖大擺地穿過街市,於光天化日之下向平橋村挺進。由於大批團民向同一方向挺進,而且個個神色肅穆,彷彿參加一重大的慶典活動,於是便引來不少人詢問。

  「你們到哪兒去?」

  「平橋!」極其簡單的回答。於是很多人便在猜想平橋到底會發生什麼事兒,他們千方百計地打聽,終於得到這樣一個消息,是去見「天下第一壇」壇主張德成。張德成這個名字由此在廣大民眾中傳播開來。

  「你聽說過『天下第一壇』嗎?」

  「『天下第一壇』壇主是張德成啊!」

  「張德成可是厲害角色,聽說是玉皇大帝派下來的。」

  張德成被越傳越奇,說他手指一指,便能風沙大起,嘴一張,便能天降大雨,而且一念咒,就會有孫悟空、哪吒出現。很多人禁不住這神奇的傳說的話誘惑,也紛紛前往平橋村,一時間,到平橋村的路上人山人海,人塞於道,他們都懷著一個目的,想見識見識神人張德成。

  張德成見各位大師兄應約而來,讓羅瑞生好好款待了一番,然後便召集各位大師兄商量如何滅二毛子。

  「諸位大師兄務必注意這一點:我們大家這次到易州來,殺二毛子只在其次,主要的是為義和團神拳立威,替我們的祖師爺傳道,同時也給官府看一看讓他們知道義和團不是好惹的,義和團是有本事的,另外也讓百姓相信我們不是吃醋的,我們是有一定的特別之處的隊伍。總之,大家務必明白,義和神拳能不能成氣候,就在於我們今天晚上的舉動了。」

  這些話說得很有道理,各位大師兄不住地點頭,他們也不禁佩服起眼前這位一臉剛毅的「天下第一壇」的壇主來。

  「我們聽從張大師的安排。」「大師」是對義和團中最高首領的稱呼。

  張德成見大家都很誠懇,便當仁不讓地說道:「這一帶二毛子總共有三十四家,斬草除根,一個不留。我已探得消息,他們今天下午要在教堂作什麼彌撒,這省了很多事,就請諸位大師兄代勞了。不過,各位得挑選精壯的團員前往,弔兒郎當,毛手毛腳,懶散慣了的一概不要帶著前往。」

  「好!」有人說道,「請張大師吩咐下來,我們好關照弟兄們動手。」

  「那就申時動手,酉時要殺光埋掉。」

  「還用埋?」有人提出疑問。

  「不錯!在二毛子家中每家有井,是現成的埋人之地。不過,有一點要各位大師兄關照好弟兄們,要乾淨利落,當胸一刀了斷,不要破腦袋,卸肩膀,收拾起來麻煩。」

  下面的各位大師兄雖然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不過他們還是聽從了張德成的意見。

  「另外,殺完人後,我們大家一定要將那些二毛子從百姓手中奪走的財物給搶回來,分給弟兄們,然後一把火將二毛子的房屋和教堂燒掉。師兄們,這全看你們的了。」

  殺人放火畢竟有些過份,有些大師兄表示擔心,便對張德成說道:「要是官兵來了怎麼辦?」

  「各位大師兄,這些你們不用擔心,官兵未必敢來,即使來了,一切由我來安排,各位儘管放手去干你們的事。」

  有些人半信半疑,但看到張德成認真的臉色,也就放心地去了。義和團在各位大師兄的率領下,衝進教堂,包圍了正在做彌撒的教民。這些人是做夢也想不到他們會這麼快就要上西天了。本來平時他們在城樓上都派有人,只是由於今日彌撒,大家才一齊到教堂,而放鬆了警惕。由於事先得到吩咐,義和團民不由分說,迅速殺盡了教堂里做彌撒的教民,然後又到教民家中將老弱婦孺盡數殺死。凄厲的喊叫聲不時劃破長空,但是很快沉寂。

  屍體被扔進井裡,然後鏟上泥土掩蓋起來,一切完畢,大家便開始尋找二毛子家中的財物,銀子、洋槍、大煙、酒。一古腦兒拿走,到最後覺得再沒有什麼值得拿了,這才放火燒房子。剛好這天有風,團民們看準風向由南往北燒,由於教民的房子恰佔了一個區,自然很快便燒成了火海。不過,由於火借風勢,未免火勢越燒越大,以至於映紅了半邊天,縣城裡也能見到火光。

  易州縣縣令是殷方,此人平時辦事比較認真,也比較正直,不過他也與當時大多數官員一樣害怕洋人,羅瑞生那件事兒便是因洋人的干涉他才違心地處理的,而且,他也清楚近段時間以來教民之間的紛爭。因而,他一看平橋天空的火光以為又是教民衝突了,於是趕緊傳齊縣衙捕快三十多人向平橋方向趕來。

  殷方領著人馬剛走到一半,就已有人將消息送到張德成處,張德成一聽,冷笑了一聲,然後附在一個大師兄身邊耳語了一番,大師兄領命而去。

  殷方領著人馬正急沖沖趕路,眼看前面就是平橋了,那衝天的火光讓殷方有著說不盡的擔心。恰在此時,於風沙中竄出一個人來,此人不是義和團打扮,是村民打扮,攔在了殷方馬前。

  「請老爺回駕吧。義和團太厲害了,可惹不得。」

  「你是什麼人?」殷方大聲喝道。

  「小的不是義和拳,也不是教民,小的只是良民百姓。因念老爺是位清官,我這才逃出村來給你報個信兒,現在村裡折騰得正凶,那些義和團正在請天兵天將,那火燒得那麼旺便是有火德星君在裡面。小的急來報信,是希望老爺你避凶就吉,千萬別進去。村裡也只是教民之間的相互報仇而已,這兒亂一陣子也就沒事兒了。不妨老爺明天等地方上稟報了再說。」

  話說得很是周到,也很是婉轉,殷方不禁有些躊躇起來。

  前面是衝天的火光,後面是一群持槍兵丁,他覺得怎麼也不好意思後退。而且,作為堂堂一縣令,被這些義和團給嚇走了,未免有些說不過去,再說,自己這一掉轉馬頭,不一定就是避凶趨吉。想來想去,殷方還是覺得應該前往去看個究竟。

  「本縣領悟,只是愛護地方父老是本縣職司所在,不能諉托,你請給我帶路吧!」

  「老爺,你慢來。既然老爺非得要去看個明白,不過,小的不能替你們帶路。小的是本村村民,要是義和團民看見我領著你們前去,不知該如何恨我。小的來給老爺報信也是偷著出來的,望老爺體諒小的。老爺且慢行,讓小的先行逃開。」

  那人說完就後退兩步,躬身消失在夜幕中了。

  其實那人是大師兄派出去的探子,他一口氣跑到張德成身邊,向張德成報告了殷方不聽勸告的情況。張德成身邊的大師兄們一個個面有懼色,不禁一齊將目光投向張德成。張德成笑了笑說:

  「各位師兄,既然這個狗官不聽勸告非得在這兒來管閑事,咱們得給他點顏色看看。他總共帶來三十多個兵丁,咱們選三百多團民,十個服侍他一個,不怕他不心虛。」

  各位大師兄聽張德成一說,也頓時輕鬆下來,匆匆點起三百多人,迎接殷方的到來。殷方剛才聽那個村民說義和團正在施法術,心裡不禁有些驚恐,因為他是聽人說起過義和團的法術的。殷方小心地來到村裡,老遠就看見幾百名義和團拿著鋼刀在火光下威風凜凜地立著,這一看,殷方不覺心裡涼了半截,知道今天晚上的事是難為料理。

  「這是怎麼回事兒?」殷方問站在義和團前面的羅瑞生。

  「本村因不慎失火,現已撲得要滅了。」

  「你是羅瑞生是不是?你給我說來到底燒了些什麼地方。」「老爺,小的正是羅瑞生,請你隨我到前面屋裡去談吧。」

  殷方表示同意,於是下得馬來,張德成派了一個大師兄上前將馬韁接住,同時一揮手,三百多團民將捕快團團圍住,而且也隔開了殷方與後面的持槍捕快。殷方就此落了單,心裡不禁陡生怯意,而且也後悔自己剛才沒有聽村民的話。不過畢竟殷方為官已經幾十年了,雖然心裡很是害怕,但還是裝出一種若無其事的樣子來,隨著羅瑞生進了屋裡。

  張德成也跟著進了屋去,其餘的大師兄也到了門外,在門邊靜聽殷方如何處理這事兒。

  「羅瑞生,你說是村裡失火,怎麼就只有教民那些房屋著火,而且有大批拳匪在這兒,是不是拳匪燒的?」

  「你說誰是拳匪?你這個狗官。我們是為保家自衛的團民,你說我們是拳匪是不是?」一個大師兄跨進門來指著殷方的鼻子說。

  殷方看著盛怒的各位大師兄,不覺渾身打顫,聲音發抖,他小聲有氣無力地對著那個大師兄說:「你們是團民,也得安分守己,不能到處滋事啊!」

  「你這個狗官!還在罵我們到處滋事。這些教民整天騎在我們老百姓頭上拉屎,你們不管,等到我們起來懲治他們的時候,你們出來了,還說我們到處滋事。你這個狗官!你是替朝廷當官呢?還是替二毛子、洋人當官?洋人叫你們幹什麼你們就幹什麼,而我們老百姓稍微起來反對教民,你們便出來壓制我們,你說你們這些狗官還能幹什麼。不如殺了讓我們來當。」又一個大師兄指著殷方的鼻子罵著走了進來。

  「對!殺死這個不會替咱老百姓作官的狗官。」

  「殺死他!他這個混蛋。」

  門外的大師兄一個個罵著走了進來,每人舉著一把明晃晃的鋼刀,在火光的照耀下閃著寒光。而且這時的火勢也小了下來,大師兄們憤怒的面孔在透過窗戶的搖曳的火光下看來更是猙獰,一個個奮勇欲前。殷方看著這些可怕的面孔,疑心走進了地獄,不禁冷汗直冒,雙腿發抖。羅瑞生等幾個村民趕緊上來護著殷方,一步步後退,退至後門旁,從後門溜了出去。

  殷方就這樣灰溜溜地出了小屋,退到屋後,這時早有差役牽著馬過來,在後門等候,這是羅瑞生派人讓差役在這兒等的。

  「老爺,快上馬!」羅瑞生扶著殷方上了馬,同時催促那個差役快去叫其他人跟著走。這時有個大師兄已舉著刀追出了後門,殷方心裡更是驚恐,差點摔下馬來,羅瑞生馬上上前將他扶住。

  「老爺,你請坐穩,順著這條路是回城裡的。」羅瑞生指了指前面一條路,同時在馬屁股上狠抽了一鞭,那馬如飛似地載著殷方逃走了,殷方心裡這才踏實起來。

  張德成看著遠去的縣令和捕快,不禁大笑起來,各位大師兄也非常高興。張德成誇獎了各位大師兄幾句,認為今天晚上替祖師爺傳了道,替義和神拳立了威。而且張德成最後希望有人跟著他到天津去大幹一場。各位大師兄早對眼前這位壇主非常佩服,因而很多人附和願意隨張德成到天津去。

  「名位大師兄!慢來,我們還得在這兒呆幾天,看看有人敢不敢再來,要敢再來,我們要打出我們『天下第一壇』的威風來。」

  再說殷方回到縣府衙門,連衣服都來不及換,便召集他的幕僚議這件事該如何辦,大家一致同意要給督臣稟報,但如何稟報,又是困難。要是寫得輕了,不受重視,要是寫得重了,不免要受上頭責備。最後終於擬出一底稿。說是平橋村同義和團「拜爐」,而該村又素有民教相仇,因而義和團施法燒了教民房屋及教堂,現除親率差役前去鎮壓外,還特行飛稟。

  稟帖送出時,天色已經亮了起來。殷方又派人前往平橋村打聽消息。不大會兒,消息接二連三地說來;平橋教民三十餘家,一百餘口,盡皆不見,而且教民居住的房屋和教堂也被燒得精光。

  一百多人一個不見?是何等恐怖!殷方一聽驚得都說不出話來。那這些人到底上哪兒了呢?要是被殺也得有屍體啊!

  要是被燒,也得有骨骸或別的什麼東西留下,怎麼會什麼都不見呢?殷方本想自己前去查看,但想起昨夜經歷,又改變了主意,只是多派人到平橋查個明白。但回來報告消息的人都說只見廢墟,不見屍體。奇怪!奇怪!很多人都這麼說。

  這時又有消息說鄰近各縣昨夜都有這樣的事發生,教堂被燒,教民被殺。殷方不禁想:這恐怕是一次有預謀的活動,但他不敢說出來,這事兒可不敢隨便說。

  過了幾日,直隸總督榮祿派了一支官兵來,領兵官是一員副將,名叫王文武,副將從二品,已夠資格戴紅頂子,但職司不過總督親軍的一員營官,所帶出來的兵亦只馬卒八十名。王文武這次下來並非是因殷方前日飛稟有變而前來剿辦的,他是奉直隸總督榮祿的命帶著懿旨前來鎮壓解散義和團的。

  王文武的到來,使殷方看到了自己推脫責任的希望,也看到了處理事情的辦法。這幾天來,由於各地團民紛紛效仿平橋,易州及其附近諸縣已經十分混亂,這是殷方苦惱的事,他拿不出辦法來。王文武自然是被奉為上賓了。殷方熱情招待著。

  在為王文武特設的宴上,王文武對作陪的殷方及當地土紳說:「我奉制軍面諭,義和團只可抗,不可剿。而且還有公事。」

  王文武取出公文來,讓殷方等人傳觀,見上面寫著:「迅往鎮壓,妥力解散。」殷方一看,心裡就在權衡開了。說實在的,他平時也是很恨這些為虎作倀,為非作歹的教民。這些教民不但欺侮百姓,而且連當地官府他們都敢不買帳,這些人平時也不交糧和稅賦,而且還經常向官府要這要那,官府不敢不給。在殷方手中,像羅瑞生那樣的案子只是眾多案例中的一個而已,所以殷方對教民是相當不滿的。對於義和團呢?這些人吹得太神以至於有些騙人的玩意,他們殺教民、燒教堂固然好,但是他們卻有些過份。這些人沒有紀律,沒有統一的組織,只有殺教民的熱情而已,而且這些人不免有殺人、放火、搶財之嫌,這是殷方不喜歡的,因而他對於義和團也不是有太多的好感。不過既然制軍有面諭,在教民和義和團中他自然傾向於義和團。還是替義和團開脫開脫吧。

  「平橋沒有殺人,只是燒了房子,用不著鎮壓了。」

  「但這是我的職司所在,我還是得去看一看。」王文武道,「各地義和團現在鬧得很兇,前天我從保定以南的張登店經過,那兒義和團和教民正在開戰。教堂洋樓上放著幾尊大炮,每尊炮上騎著一位赤身露體的孕婦,名曰『鎮炮』,說是可以破義和團的法術。結果,你們猜怎麼著?」王文武看著大家問,各位只是搖頭。

  「結果妖法沒破了,還有三個孕婦被義和團用搭鉤鉤下來白刃交加給殺死了,不過,義和團也沒有揀得便宜,教堂上七尊大炮一開,打死了幾十個人,義和團被迫後退。」

  在座諸位聽了無不毛骨悚然,有人便問王文武:「王將軍,你怎麼沒鎮壓?」

  「哼!我不想要命了,制旨再三給我交待,不準鎮壓,只准妥辦解散,再說,我鎮壓誰呢?鎮壓義和團?鎮壓教民?我就那麼八十馬隊能幹什麼啊!」

  話說得很是坦白,也很是明了,既承認自己沒有力量鎮壓也承認自己不敢鎮壓。諸位鄉紳聽了不禁搖了搖頭,不知是為今天的局勢搖頭,還是如王文武沒有鎮壓而搖頭。

  「民教相爭何時能了?」一個士紳慨然道。

  「哎,也怪制軍聽信廷臬台的話。」王文武有些心有戚戚焉地說。

  廷臬台即廷雍,是按察使,原籍滿州正黃旗,以貢生起家。此人很是相信民心可用,因而總在裕祿面前誇獎義和團是些忠勇之士,能於國家危難之時慷慨捐軀。而裕祿自己不無主見,因而不便為廷雍的話所動,依違兩可,對義和團觀望起來。由此北上的義和團利用此機會,大力發展起來。

  「怎麼廷藩台沒有勸制軍?」殷方問道。

  廷藩台是廷傑,滿州正白旗人。此人頗通些洋務,知道外國人是惹不起的,因而對義和團殺教民、燒教堂等舉動是不以為然的,認為他們在干著不利於國家的事。因而屢次在裕祿面前執與廷雍相反的意見,不過,其意見終不為裕祿所用。

  「你不知道,京里兩位軍機大臣,一位現在也正像制軍一樣在觀望,另一位早就說了義和團是忠義之士。當然這樣一來,制軍就偏向廷臬台了,而廷藩台的話自然不比廷臬台的話了。」

  殷方明白王文武指的兩位軍機是誰,一個便是模稜兩可的榮祿,另一個便是剛毅。殷方雖不明白其中紛爭,但他感覺得到老佛爺肯定也是沒有拿定主意,看來只得撫了。

  裕祿接到殷方的稟告,是在王文武走後幾天,於是便派了一個統領楊福同到易州「相機行事」。

  楊福同到來前,殷方已在平橋村苦心婆心地勸拳民息事。

  並誘捕了幾個義和團團民,而且事先聲明這只是敷衍公事,一定會從輕發落。同時留了幾十名馬隊駐守平橋作為警戒。

  楊福同可與王文武不同,楊福同極為看不起義和團,認為他們純粹是胡鬧,因而極力主張學袁世凱對團民進行鎮壓,但他的意見卻不為裕祿所重視。這次平橋有變,才得以帶兵出來走走,雖說臨行前裕祿交待他「相機行事」,但在他心目中,卻早已想好了要鎮壓義和團。他認為他效仿袁世凱給義和團一點顏色的機會到了。

  楊福同到得易州的第二天,便殺了幾位鬧事的義和團民,此事傳到坐鎮平橋的張德成耳中,他決定給楊福同顏色看看。他將各位大師兄召集起來商量對策,最後決定在半道攔截楊福同,殺他個丟盔棄甲。

  楊福同要求殷方陪著他到平橋去查個究竟,殷方心中雖不情願,但也不得不去,只得跟著楊福同向平橋行去。楊福同帶著一百多名馬隊,全部持著槍,趾高氣揚地向平橋挺進。

  當隊伍行進到一個叫馬蹄村的地方,一排槍放過來,當即死了十多名馬弁。

  楊福同知道是義和團有攔截,他趕緊令人散開,同時派人到平橋去請援。這一支義和團是一個大師兄率領的,總共有三百多人,持有十多條槍,這是從教民手裡搶得的。大師兄一看楊福同的隊伍亂了,便指揮著人馬向楊福同開來,楊福同的馬弁因倉促未來得及給槍上火藥,因而他們只得且戰且退,馬弁死了一二十個,就在這時,平橋的援軍到來,大師兄一看形勢不好,而且援軍開槍打死了幾十名義和團民,於是,大師兄只得令隊伍退走。

  楊福同很是高興,他早就聽人說過袁世凱用義和團作靶子打死義和團的事,他心裡便想義和團並不是所說的那麼神奇,「刀槍不入」只是騙人的玩意,今天一試果然不錯,他俯下身,看了看被打死的義和團,發覺他們也是前後兩個洞。楊福同看著死去的義和團團員只是冷笑了兩聲。

  再說那位大師兄領著隊伍回去向張德成彙報,張德成一聽更是恨這個楊福同,他叫來當地拳壇的一位大師兄,叫他給自己介紹從馬蹄村到平橋村一帶的地形。結果很令張德成失望,這一帶均是平地,這可對義和團是不利的。他又問了問附近的情況,得知附近地方有一山溝,便決定將楊福同引到那兒去,然後趁機將其殲滅。他派人到附近義和團去叫人,叫他們在那個山溝伏擊。

  楊福同很順利地來到了平橋村,雖說在剛進村口時受到義和團的阻攔,但畢竟義和團是血肉之軀,而且作法不靈,義和團在死了幾十個人之後被迫後退,楊福同乘勝追去,還活捉了十幾名義和團團民,很是威風了一陣子。

  對於楊福同的這種殘酷鎮壓,激起了義和團的憤怒,但是他們卻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來懲罰或與楊福同對敵,他們只得聽從張德成的意見將楊福同引到山溝後殺死。

  楊福同殺死一些義和團之後,心裡便不禁張狂起來。在他眼中,義和團無非就是一群小兒,除了會叫什麼也不會,因而便很自然地放鬆了對義和團的警惕。

  張德成決定利用楊福同的這個弱點打擊一下他。他派了一支二百人的義和團隊伍到平橋去攻楊福同,楊福同自然奮起反擊。這幫義和團便趁機回逃,向預先指定好的山溝逃去。

  楊福同不知是計,便指揮著馬弁在義和團後面猛追。一個馬弁看出情勢不對,勸楊福同別追了。

  「此等小兒,能玩出個什麼花樣來,他們往山谷中跑無非是想不讓我們馬隊趕上,大家不要疑心,繼續給我追。」楊福同笑笑道。

  於是大約有七八十名馬弁隨著楊福同進了山溝。忽然,四周響起了排槍,楊福同身邊的馬弁紛紛落下馬來。

  楊福同一看不對,知道中了義和團的埋伏,這才後悔當初沒有聽那位馬弁的話,他命大家退出山谷。但是為時已晚,山谷兩邊已滿是義和團,山上也有義和團。山頂上的義和團拿著石頭往下砸,兩個出口的義和團有放槍的,有射箭的。一時間,山谷中馬叫聲連天,楊福同身邊的馬卒紛紛落馬,不是被槍殺,便是被箭傷、石砸而死。

  轉瞬間,楊福同身邊只剩兩名馬弁了,這時,山頂上的義和團往下砸石頭,山谷兩邊的義和團停止了放槍和放箭,他們只是盯著山谷中的楊福同和他身邊的馬弁。

  「我們要用刀殺死那個賊人,是他殺死了我們的兄弟,我們一定要替死去的兄弟報仇。」有人在義和團中鼓動,很多人隨聲附和。

  張德成看大家群情激奮,而且楊福同也只剩下兩名馬弁了,於是張德成令兩邊的義和團向谷中的楊福同挺進。兩名馬弁還想頑抗,被亂箭射死,只剩下楊福同一個人了。

  楊福同看著死去的隨從和憤怒的義和團團民,知道這些人並不是他所說的小兒,而是一些血氣方剛的人,他看著騎著馬的張德成,看了一眼他身掛著的「天下第一壇」,然後抽出佩刀便自殺了。憤怒的義和團團民完全失去了理智,他們恨楊福同,就如同恨袁世凱一樣,他們上前就朝著死去的楊福同亂砍,直砍得楊福同面目全非,四肢全廢,簡直慘不忍睹。

  殷方並沒有隨楊福同出來,他早已回城裡去了,因為他害怕會出事。果然,事出來了,楊福同被殺了,殷方趕緊寫了一個稟帖飛報裕祿,裕祿不敢作主,又飛報朝廷。

  朝廷很快得到消息,義和團在易州殺死了副將楊福同。這件事在朝中大臣中反應不一,有的認為這純粹是在與朝廷作對,應該對義和團進行圍剿,如果現在還姑且縱容義和團,開了先例,以後朝中將有很多事很難辦。一派主張對義和團實行安撫,對楊福同一事盡量平靜地處理。而後一派尤以大學士剛毅為首,他看了裕祿上的摺子後說:「楊福同不該先傷義士」。

  對於這一件事,慈禧太后也不知道這件事該如何處理,她便與李蓮英商量。

  「蓮英,你看這事兒怎麼辦?」

  李蓮英早就在思考這個問題,而且他也猜得到老佛爺會問他,所以他對這個問題想了很久。這是一個關於對義和團是剿還是撫的問題。如果對楊福同嘉獎,必然對義和團進行圍剿,如果對楊福同之死置之不理,也就等於對義和團主張安撫,這一件事的處理便是表明老佛爺對義和團態度的問題。

  那麼老佛爺對義和團到底怎麼呢?李蓮英在心裡不止一千次地問。端王在她面前吹,她無有所動,剛子良在她面前誇義和團如何如何神武,她不置可否。而再看朝中大臣呢?榮祿左右不定,正在觀望。李蓮英由此便推測,義和團在老佛爺、榮祿心目中還是有一定地位的。而且,李蓮英想得到老佛爺對洋人的仇恨。

  慈禧太后對洋人有一種特別的恨。她的歸政有洋人干涉,光緒皇帝戊戌變法,有洋人支持,而等到光緒皇帝維新失敗後,有洋人出來保皇帝,而且阻止慈禧太后另立新皇上,這些均是令慈禧太后氣憤的,因為她獨掌中國大權三四十年了,從不願意別人干涉,何況是洋人干涉。同時,慈禧太后對洋人也沒有好看法,這不止一次地給李蓮英說過。慈禧太后認為洋人愛跳舞,男女太隨便,這是與中國傳統的婦女觀不同的,慈禧太后在李蓮英面前常說一個男人要是摸著一個女人的腰而沒有非份之想是不可能的,即使一個再純潔的女孩,只要跳舞后也會變得浪蕩起來的。而且,慈禧太后認為洋人太沒有孝心,他們十七八歲就離開自己的父母,而中國卻是要求人一生孝敬自己的父母的,這些是慈禧太后恨的一部分,她在跟李蓮英及其身邊的宮女聊天時,便會經常說起這些。

  李蓮英不會忘記那年英法進軍北京火燒圓明園後慈禧太后回來所說的話,不會忘記慈禧太后改立皇上失敗後對他說的話,那是一種恨極時才說的話:「我總要找一個機會報仇。」

  李蓮英思前顧後,知道老佛爺對義和團是寄希望的,但又不完全相信。慈禧太后希望能利用義和團來報仇的心早已有之,但是不能堅定,一個方面是因為她不太相信義和團是天兵天將的神話,另一方面也是她倚為心腹的榮祿未說肯定之辭。李蓮英心想自己何不幫助老佛爺堅定信心呢?當然,在做此決定以前,李蓮英已進行了全面的觀察,他了解到義和團勢力正在擴大,而且義和團的法術他可是親眼見過的,李蓮英是相信的。他清楚,義和團是一支實力很強的隊伍,如果派兵剿滅,必定會引來內戰,而且時間還可能會很長,如同治年間的洪楊之亂一樣。如果派兵招撫,將義和團收為團練,讓他們真正「扶清滅洋」,讓他們去打洋人,這樣洋人和義和團雙方畢定會有一方被消滅的,如果義和團打勝了,那更好,就可將洋人趕出去,如果義和團打輸了,也會讓朝廷少用剿辦的費用,這樣不是一箭雙鵰,一石二鳥嗎?

  以上這些想法李蓮英已經想了多次了,本想給慈禧太后說,不想,慈禧太后卻主動問起,因而李蓮英趕緊趁機發表自己的意思。

  「老佛爺,奴才認為義和團是一群忠義之士,他們法術高明,這奴才在回家時親眼見過,一個個血氣方剛,對洋人非常仇恨,他們恨洋人正如同老佛爺恨洋人一樣,他們恨洋人壞了老佛爺您的事,恨洋人使他們吃不飽、穿不暖。他們殺二毛子,也殺洋人,自然也殺幫助洋人的人。」

  這雖然是答非所問,不過,慈禧太后從中能聽出答案來。

  李蓮英誇義和團,就是說義和團可以利用,他們殺楊福同只是因為他阻止他們去殺該死的洋人,就是說楊福同罪有應得,不值得撫恤。

  「老佛爺,奴才以為現在義和團勢力正大,何不將他們發展起來、組織起來與洋人決一雌雄,以洗老佛爺心中的仇恨。

  奴才以為如果對義和團進行圍剿,必定會引來第二次洪楊之災,如果讓義和團與洋人去開仗,就可坐收漁利,免去洪楊之災。」

  慈禧太后一聽就明白了坐收漁利之意,她對於李蓮英的這番分析不禁表示同意起來,認為其分析得很好。

  「那就這樣辦吧!將楊福同革職,同時將直隸總督府中立剿的官員給調上來,這件事就交由剛毅去辦吧?」

  老佛爺支持義和團了,李蓮英立即將此消息告訴了剛毅,剛毅當然很是高興,因為他一直在慈禧太后面前盛讚義和團就是為的這個目的。

  「蓮英,多虧你了,要不又得勞多少神!」

  「子良,你好好去辦吧!不過一定要好好辦,如果這事兒出了什麼差錯,我們可都擔當不起。」李蓮英拍著剛毅的肩膀說。

  剛毅是魯莽之徒,自然不知李蓮英關照的意思,但他也不願問,只是答應明白了。

  其實,李蓮英關照剛毅是希望他能利用義和團好好地訓練、整頓一番,然後將洋人趕出去,這件事兒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失敗了的話,洋人追究起來,他李蓮英和剛毅可逃脫不了責任的。只可惜剛毅並不懂李蓮英的意思,李蓮英的關照是等於白關照了。

  裕祿不久收到一個上諭:將楊福同革職,同時調廷傑入朝,由臬司廷雍兼署藩司。裕祿一看,便明白了朝廷旨意,雖說沒有明講上諭應對義和團進行安撫,以前廷傑在時,裕祿還左右為難,不知聽誰的好,現在見著了上諭,又有廷傑內調,裕祿自然是完全同意廷雍的安撫意見了。

  張德成在將楊福同殺死後,朝廷又沒有懲罰打死楊福同的義和團。自此,張德成的名聲陡升萬丈。一時間來第一壇入壇的民眾達幾萬人,張德成在義和團中也被公推為領袖。張德成又聽從李來中的意見,將第一壇移往天津。一時間,天津義和團充塞於道,而且鐵廠遍布天津,打鐵造刀之聲經夜不絕。

  自然,張德成的法術被吹得神乎其神,說那些教民的屍體便是張德成用法術將他們搬到天上去了,由火德星君和孫悟空將他們搬到東海去了。

  李蓮英在宮中也聽到了關於張德成的傳說,也聽到了天津義和團大設鐵廠造鋼刀的消息,但他卻還未聽到裕祿請張德成到直隸府衙吃飯的消息,這無關緊要。自從李蓮英勸老佛爺對義和團實行安撫以後,李蓮英心中便老不踏實,他知道他在押賭,老佛爺也在押賭,因而,他便派他的嗣子李福康出去打聽打聽義和團的消息。

  李福康不久就回來複命了,也只說到義和團在天津勢力很大,個個群情激奮,鬥志昂揚。不過,李福康也談到了有些義和團並不是那麼的可用,他們只會打火搶劫,卻無什麼法術。李蓮英只注重義和團的士氣,對李福康所提到的義和團中的敗類卻並不關心。

  再說直隸總督裕祿將張德成奉為上賓以後,裕祿也不禁迷戀起義和團的法術來,只是他身為督臣,不便習練而已。不過在裕祿的身邊,卻一下多出很多支持義和團的人來,他們是順著裕祿的意思的。

  裕祿雖然支持義和團,但直隸提督聶士成卻並不怎麼信義和團的法術。楊福同之死而義和團卻受到寬容,聶士成不禁很為楊福同鳴不平,因此他極力請求裕祿派兵前往涿州和易州。裕祿沒有辦法,只得派兵前往,不過明白地說是去虛張聲勢的而不是去剿義和團的。

  涿州的義和團陡然間增加了幾倍,直隸的義和團更是發展迅猛,由幾萬增加到了十幾萬人,義和團的形勢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李來中看著這種大好形勢,心裡相當高興,他找到張德成和曹福田。曹福田當時也是天津義和團首領之一,不過他與張德成的成名不一樣,他原來就小有名氣,後來在天津開壇後,慕其名來的自是蜂擁而至,雖說其勢力不如天下第一壇,但在天津來說也是一大景觀,是除張德成之外的第二大首領。「咱們得向京城發展,最好能讓太后看一看我們的神威。」

  李來中向二人說道。

  張、曹二人點頭稱是,但怎樣才能進京呢?這是張、曹二人想問的問題。

  「不用擔心,我們自會有辦法的。」李來中似乎猜中了二人的心思,趕緊說道,「老張,今天下午你陪我到京城去找一個朋友。」

  張德成真是很樂意,下午陪著李來中來到了京城。李來中拉著張德成來到了座王府,張德成一看頗有氣勢,門口守衛亦頗有威風,再抬頭一看,見上面寫著幾個大字:端王府。

  張德成心裡不免一驚:這李來中怎麼和端王給勾搭上了。

  門衛將他們倆給攔住,自然,李、張二人並不是義和團服裝打扮。李來中大大方方地將帖子遞上去,以一種近乎命令的口吻說道:「給我找騰二爺。」

  門口的兵丁馬上和氣起來,對張、李二人恭敬地說:「二位大人稍等,小的這就前去給二位大人報信。」

  這騰二爺可是端王爺眼前的紅人,端王府誰人不知,此人最是主張義和團應該大用,端王正是受了他的遊說才經常在老佛爺面前誇獎義和團的。不過端王這樣做是有他的目的的,他憎恨洋人,他認為是洋人壞了他的太上皇的美夢,他認為只要將洋人趕走,皇帝自然將由其子擔任,所以義和團一出來他便很是關心,漸漸地他覺得義和團能助他成其大業,因而極力支持義和團。騰二爺本姓騰格,因其排行第二,所以人們均稱其「騰二爺」,他正是揣測到端王之意,這才在端王面前鼓吹義和團的法術,自然很是受端王器重。

  「李兄,你怎麼也不早點通知我一聲!」正當二人在那兒等得有些不耐煩時,一個四十歲上下的身材魁梧的滿人走出來招呼道。

  李來中和他寒暄了一番,又將張德成介紹給他,騰格趕緊將手伸過來,握著張德成的手道:「真是久仰大名,京中很早就在流傳你的神術了,心中很是仰慕,不意今日得以相見,佩服!佩服!」

  張德成一聽,不禁飄飄然,但畢竟他還是很客氣地說了些客套的話。

  「我們王爺也很仰慕你的神術,他多次讓我打聽你,希望能給你作學徒呢!過會兒就帶你見王爺去。」騰格用一種崇拜的口吻說道。

  張、李二人謙虛一陣,騰格將他們帶到了客廳,李來中向騰格問起了宮中對義和團的看法。

  「老佛爺現在也支持咱們了!這都是李大總管在暗中給我們使勁,咱們有了李大總管,就不怕老佛爺不跟著咱們走。」

  騰格將「咱們」二字說得特別重,似乎是拉近距離,也彷彿是一種自鳴得意。而且說到「李大總管」,臉上不禁油然升起得意,彷彿「李大總管」是他給拉到「咱們」一起來似的。

  張德成未聽說過「李大總管」,不知「李大總管」是何人,只知道他有個「九千歲」的外號。他向李來中望了望。李來中自然是知道「李大總管」,他一聽騰格的話,不禁激動起來。

  「真的!看來我們的大事將要成了,只要李大總管說話,騰兄,我們辦什麼事可就好辦多了,這真是天降洪福也。」張德成看著二人左一個「李大總管」,右一個「李大總管」,不禁迷糊起來,不過,他也不好意思當著騰二爺的面問李來中,只默默地聽,一會兒,騰格說他去看看王爺去,張德成這才問李來中。

  「來中,那李大總管到底是什麼人,你這麼高興。」

  「張兄,你有所不知,李大總管便是老佛爺身邊的總領太監,他說的話十句有九句老佛爺都要聽,你說,有他在老佛爺面前給我們說好話,我能不高興嗎?德成,關鍵就看我們了,我們可不能辜負李大總管好意喲,我們一定要好好乾。」

  二人正說著,端王來到了客廳,張、李二人起座相迎,可能是早已聽騰格說了,所以一進來就對坐在李來中側著的張德成說道:

  「久仰!久仰!能得見張天師一面,我真是三生有幸。剛才騰格說張天師來了,我這才急急趕來,慢待了二位,望二位諒解。來中,你也來了,很久不見,我正想找你呢,你倒自己來了。快坐!快坐!別讓凳子晾著!」

  「王爺客氣!我們二爺也是久仰王爺大名,這才冒昧前來打擾。」

  兩方客套一番,端王又叫人重新換上茶,這才跟張、李二人談起來。

  「王爺!直隸義和團現在迅猛發展,多虧您老的支持,我剛才聽騰二爺說老佛爺現在也積極支持了,我想,我們是不是應該向京城發展,也讓老佛爺看看。」李來中道。

  「很好!很好!我看時機也該成熟了,這樣,我將剛中堂也請來一道商量。」端王說完令騰格拿著他的帖子去請剛毅。

  剛毅很快趕來,與主人和張、李二人客套一番便坐了下來。

  「剛中堂,義和團張大師和李大人想商量商量義和團進京城之事,我看時機已經成熟,但又不敢斷定,所以把你請來想聽聽你的意見。」

  原來是這事兒,剛毅心裡想:義和團早就該進京了,讓老佛爺瞧瞧義和團是滅洋人的能手。雖說宮中有李蓮英說好話,但總不如讓老佛爺親眼瞧上一瞧放心。想罷,剛毅說道:

  「李大人,張大師,你們就領著人馬北上吧!到京城來,殺使館的洋鬼子,讓我們領教領教義和神術。」

  「這位張天師可是厲害角色,他是天津義和團首領。」端王惟恐剛毅不知,趕緊給剛毅提個醒道。

  「早有耳聞,今兒一見,果然名如其人。張大師,什麼時候教教我們,也讓我們用義和神術將洋鬼子殺個雞犬不留。」

  「二位大人笑話,那只是別人抬舉之辭,二位大人千萬不可相信。至於義和團進京一事,我回去立即著手準備,三月之內必有義和神拳進京,二位大人放心。」

  端王、剛毅又對張德成、李來中盛讚了一番,並留他們倆在一起吃了飯。張、李二人吃過飯後,又匆匆趕回天津。

  端王、剛毅二人送走張、李二人後,覺得義和團進京畢竟事情重大,需得先給李蓮英說一說,於是兩人一商量,決定一起前去拜訪李蓮英。

  「蓮英,你看老佛爺對義和團是不是完全相信了?」剛毅首先問道。

  「嗯!老佛爺由於未得榮大人肯定之辭,雖有我極力鼓動,她對義和團不免還是有些懷疑。」

  「你看我們將義和團拉到京城來,讓老佛爺瞧一瞧,你說怎麼樣?」端王向著李蓮英問道。

  「當然不錯!老佛爺也正想瞧瞧,你們去將義和團拉到京城來吧!」李蓮英面有喜色地說。

  在李蓮英也同意的情況下,端王、剛毅二人信心十足,他們期待著在北京、紫禁城也出現一派新景象。

  轉眼間,北京城的街頭巷尾也滿是義和團團民,這擾得在家養病的榮祿很是不安。前段時間,因義和團在全國鬧得太盛,就使得榮祿這個慈禧太后的心腹心情很是不安,所以便向慈禧太后請了一個月假在家休養。

  雖說榮祿在家養病,可心裡在想著如何處置義和團。義和團有一股民氣,他承認,但對於義和團唬弄人的法術、無紀律無組織的劣端,他也看得很清楚。這種民氣,在當今列強環視的中國是很有用的,不過,榮祿心裡也明白,這種民氣只是紙老虎,絕不能用於戰場,一旦真的將義和團編起來打洋人,義和團那種雜亂無章、無組織紀律的弊端將暴露無遺,以這樣的隊伍去跟洋槍洋炮裝備起來的洋人打仗畢定將吃大虧。雖說榮祿對於這些認識得很清楚,不過,他心裡也明白太后對義和團是取一定讚賞態度的,而且太后對於洋人是恨之入骨的,所以他也不敢在慈禧太后面前太貶低義和團,誇大洋人本領,不然可就會引來老佛爺不高興的。

  其實,榮祿自己心裡對於洋人也並無太多好感,洋人對內政的干涉,是他作為朝廷重臣所不願忍受的;企圖迫使慈禧太后歸政,這是榮祿所看不慣的,因為慈禧太后是榮祿權力的保障,如果太后一旦下台,他榮祿又還能得意多久。所以,榮祿從個人感情上講是不喜歡洋人的,但他作為慈禧太后的心腹,國家的重臣,他意識到自己不能憑好惡幹事,「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個道理作為武衛軍統領的榮祿是非常清楚的。如果放任義和團,必將引起外國干涉,外國干涉必將引起戰爭。戰爭一起,如果洋人打勝,他們必將懲辦兇手,自己與老佛爺的權力必將受到威脅,這才是榮祿真正擔心的,因此他以為支持義和團是一種押寶,而以這支看似強大其實不堪一擊的義和團去押寶,生死之路必將死路寬於活路,因此,榮祿並不願押寶,更不願失去權力。正因為如此,榮祿才久久不能委決下來。

  但現在不拿個主意不行了。義和團在北京整天遊街開鐵廠,燒教堂殺二毛子,而且榮祿還接到一個消息:四月二十九,西琉璃河至涿州的鐵路,被義和團掘起鐵軌,燒毀枕木,沿路的電線杆亦被鋸斷。五月初一,由琉璃河到長辛店幾十里的鐵路、車站、橋樑都被破壞,甚至蘆溝橋以東密邇京城的丰台車站也被燒光。

  這一下,榮祿自是坐不住了,他決定到頤和園去見慈禧太后。向她討個主意。

  「老佛爺,拳匪這樣鬧可不行了,只怕要闖下大禍。英國跟俄國,已經通知總理衙門,決定派兵到京保護使館,另外其它各國也在商量,聽說也在準備派兵。老佛爺,你可得壓一壓拳匪,如若引起外侮,那麻煩可就大了。」

  慈禧太后聽完榮祿這一番急切的話,慢條斯理地說:「榮祿,你說是拳匪,又有人說是義士,你說我到底該信誰的?」「不過義和團毀鐵路,燒電杆總是不好的吧!」榮祿爭辯道。

  「聽人說那是為了斷洋人北上之路,義和團才燒的,而且已將北上之洋人堵在了那兒。」

  「老佛爺,鐵路、電線杆是我們唯一比較方便的工具,以前和法國作戰時,我們不正是利用電報將法國打敗的嗎?因此,奴才希望老佛爺能下懿旨保護鐵路。」

  這似乎打動了慈禧太后的心,她望了望下面的榮祿。若有所悟地道:「鐵路可不得亂拆,你得派兵保護。」

  「是!」榮祿答道,「奴才已經電調聶士成派隊伍保護蘆保、津保兩路,同時調董福祥的甘軍來保護頤和園。不過,奴才認為這事不能一味地保,老佛爺得及早拿出個主意來。」

  「叫我拿什麼主意,義和團『扶清滅洋』,而且人心思上,教民仗著洋人為非作歹,你說我該對義和團進行辦理呢?還是對教民進行辦理?」

  這很明顯的是偏袒義和團,但榮祿也沒有辦法。怎麼辦呢?難道就任由義和團胡鬧。他忽然想起一件事,因而對著御座上的慈禧太后叩頭道:

  「奴才有件事,非得跟老佛爺回明。易州過去是祖宗陵寢所在,倘有義和團進行騷擾,奴才就是死罪。為了保護陵寢,奴才只得向老佛爺請旨。」

  「我也擔當不起這個罪責,」慈禧太后口氣明顯地軟了下來,「那懲罰懲罰那些鬧事的義和團吧,不過,我想鬧事的恐怕也就那麼幾個。」

  還在替義和團偏袒。榮祿無可奈何只得說:「既然要辦,奴才總得有旨意才好辦。」

  「當然要有旨意,你先下去跟剛毅商量商量,擬個底給我看吧!」

  榮祿到得軍機,剛毅正在那兒高談闊論,一見榮祿走了進來,馬上不說話了,其他人也問候了榮祿一番。榮祿答禮完畢,便傳達了太后旨意,為此,剛毅和榮祿又爭論起來。

  剛毅以為義和團是義士,義士絕對不可能毀鐵路,燒電線杆,因此不能寫義和團是肇事者。榮祿認為應嚴懲義和團肇事者。啟秀從中調解,自是支持剛毅,趙舒翹也傾向於剛毅,王義韶發話不多,不過是支持榮祿的,禮王只是居中調解。兩派爭論不休,最終雙方達成妥協,擬成一個折衷之上諭:鄉民練習拳勇、良莠不齊。有游勇會匪,混淆其間,如戕戮殺官員、燒毀鐵路,似此惡不畏法,與亂民無異。派出之統兵大員及地方文武,迅速嚴拿匪首,解散脅從。如其列仗抗拒,應即相機剿辦。」這份上諭沒有提到義和團,當然作為交換文件,剛毅同意加上「所有教堂、教民,地方官均應切實保護。」

  好不容易將旨稿擬好,慈禧太后已派太監前來督促,於是幾位軍機立即前往接受太后召見。

  慈禧太后看完旨稿,認為不錯,可以發下去。不過她心裡也是很矛盾,剛才趁榮祿下去那會兒,慈禧太后曾問過她身邊的李蓮英,問他該怎樣處理涿州義和團。

  李蓮英雖偏向義和團,但榮祿的話他也不敢置之不理,他只得折衷意見,主張讓老佛爺派人到涿州去看一看那兒的義和團到底怎麼樣。慈禧太后聽從了李蓮英的意見,因而她看完軍機所擬諭旨後道:「涿州的義和團人數很多,良莠不齊,到底是亂民多,還是義民多,到底是應該解散還是編練?大家的意見不一樣,各執已見。我看,還是派個人下去看個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以便朝廷拿定主意。」

  禮王自是領命,但派誰去呢,禮王只得請旨候決。

  「這是地方上的事兒,讓順天府去吧!」

  榮祿一聽不好,這順天府尹是何乃瑩,山西靈石人,是端王、剛毅一流人物。如果只派他去,只恐會替義和團說好話。因此,他向慈禧太后建議另派大員陪同何乃瑩下去看看。

  慈禧太后一聽這樣也好,便決定派趙舒翹去,因為一是趙舒翹很是精明能幹,慈禧太后非常欣賞,另一個,他也是兼管順天府尹的軍機,讓他去自是再恰當不過。

  慈禧太后又談及各國派兵保護使館一事,並徵求大家的意見,剛毅自是反對。

  「讓洋人派兵進京這不是喪失國格嗎?老佛爺,奴才以為洋人派兵進京純粹是無視大清。他們想派兵來就派兵來,想派多少就派多少,這樣下去,那京城裡不全成了洋鬼子的天下。令老佛爺怎麼辦呢?」剛毅振振有詞,說得唾沫亂飛。

  「這純粹是瞎談!老佛爺,奴才以為這樣做只能是誤國誤民,也誤了老佛爺。如果洋人不多,奴才以為最好讓他們進京,先平息一下他們的擔心與顧慮。」榮祿馬上反駁道,「而且,老佛爺,奴才認為不妨問問慶王。」

  「慶王也是你的意見,那就這樣定了吧!讓那三百洋兵進京。讓他們自己保護使館,將來要出了事兒,也不能會怪我們。」慈禧太后爽然道。

  這樣的處理顯然是置剛毅於不顧,直氣得剛毅吹鬍子瞪眼,不過他卻不敢發作,他只得忍下這口氣,同時在心裡暗暗詛咒榮祿。

  趙舒翹和何乃瑩來到了涿州,一看涿州到處是義和團團民,涿州城裡也滿是義和團,他們在代替官兵保衛涿州,因為風聞涿州就要來洋鬼子了。趙舒翹看這些義和團一個個血氣方剛,很是精神,但他也看到了義和團中存在很多敗類,他們只知搶、殺、偷,只知仗著義和團旗幟報私仇,而給趙舒翹印象最深的恐怕是義和團那種無組織、無紀律的形象,更有甚者,一些義和團團民仗著義和團旗號,趾高氣揚、頤指氣使。趙舒翹看到的各種景象使他明白,眼前這些團民是一些烏合之眾,如果利用這些人只恐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趙舒翹又想起他在宮中聽到的一個事兒:在宮中,也有很多人在學義和團演練拳腳,連大阿哥也不例外。有一天,大阿哥頭上扎紅巾、腰系紅帶,穿一件上綉離卦的披肩正在那兒學「二師兄」模樣,居然被慈禧太后給撞見,讓太后狠狠訓了一通,非但如此,還狠狠地訓了大學士徐桐一頓。

  趙舒翹從這個事兒中推出老佛爺對義和團並不滿意,再加上自己的觀察,打定主意回去要勸太后剿捕義和團,藉助於聶士成。

  趙舒翹走後,剛毅便找到了李蓮英。向李蓮英說了自己不放心趙舒翹的話。雖說趙舒翹是他自己給保上來的,但趙舒翹並不怎麼死心塌地地跟著他。

  「子良,那你自己去一趟嘛?」「蓮英,我怎麼能去啊?趙舒翹他去,是其職司所在,我去找什麼借口呢?」

  「只要想去,不愁找不著借口。我聽說榮中堂令聶士成保護鐵路。」

  「我懂了!我懂了!」剛毅趕緊說「你的意思是讓拳民去破壞鐵路,與聶士成衝突起來,然後我主動請求前往解決。」

  「對!」李蓮英笑著答了一聲。

  「蓮英,你真行。老佛爺那邊,你可得多多關照。」

  李蓮英自是爽快答應。剛毅回府後,立即派人給張德成送消息,讓他派人去破壞鐵路。張德成在天津很受裕祿禮待,他見洋人慾進北京,便找到曹福田商量,認為洋人火車可什麼也擋不了,只得拆鐵路阻止他們乘火車趕往北京,因而他們便拆了涿州一帶的鐵路。不想,卻有幾位兄弟給拿辦了,張、曹二位心裡自是不滿,現在聽剛毅如是說,便立即派了幾百人到蘆溝橋一帶拆鐵路。

  聶士成自得榮祿電旨後,便加緊派人沿線巡邏。這日兵丁來報蘆溝橋一帶有義和團在拆鐵路,聶士成自是點齊人馬。

  便前往蘆溝橋阻止義和團拆鐵路。

  義和團得令,非得跟聶士成打起來才能復令。所以聶士成一去,義和團團民根本不理聶士成的勸告,只顧自己拆自己的鐵路。聶士成一看不行,只得令兵丁將義和團趕走,於是雙方糾纏起來,不免有人放槍,雙方各自死了幾人,於是聶士成軍和義和團便互不相讓,雙方真幹起來,因為聶軍擁有槍支較多,而義和團雖然槍支不少,但畢竟是散兵游勇,很快死了數百人,義和團只得撤退。

  聶士成打死義和團幾百人的消息很快傳到北京,慈禧太后一聽自是召集各位軍機商量該如何辦理。

  榮祿與剛毅不免又爭論起來,但畢竟榮祿覺得理不壯,因為義和團幾百人被聶士成殺死了可是事實,而且慈禧太后也聽信了李蓮英殺死義和團太多隻恐不利民心的話。最後慈禧太后下旨對聶士成的行為進行申飭,責備聶士成不該擅自攻打義和團。

  剛毅不失時機地向慈禧太后請旨讓他到涿州去調停調停,慈禧太后自然同意。

  再說趙舒翹打定主意準備藉助聶士成剿除義和團時卻見到了那份上諭,而且也知道了剛毅將來涿州。趙舒翹一看,便知道自己的主意打錯了,不能再藉助聶士成剿除義和團了,看來只能招撫。

  剛毅來到涿州,當即找到趙舒翹發表起自己的高見道:

  「如今外侮日重,洋人逼迫日甚,在這種時候,我們怎能去剿義和團、失民心呢?朝廷官軍,能依靠的有幾個呢?聶功亭只會殺團民,董回子太跋扈,未必可侍,袁慰庭雖可用,但他遠在山東,還得防守膠州灣。剩下的還有誰可依靠呢?沒有了,只有義和團。義和團一呼群集,你看那不是忠義之氣使然嗎?展如,我們現在應該明白形勢,如今我們只有招撫義和團,用兵法部勒,藉助他們的神拳,將洋人趕出去。」

  剛毅的一番話,說得趙舒翹亦別無辦法,他只得順著這個台階下。

  「中堂說得極是,既然勞中堂到涿州一趟,我看這兒就由中堂主持吧!我就先回去復命。」這正是剛毅所期望的。趙舒翹回京後,立即向慈禧太后作了稟報。由於剛毅的交待,趙舒翹免不了對義和團誇獎了一番,慈禧太后一聽,自是相當高興。不過,她擔心的是義和團這樣發展,將來朝廷能不能控制他們。

  「微臣看沒有多大事兒。」趙舒翹含糊其辭地答道。

  雖說模稜兩可,慈禧太后聽了還是很高興,她相信自己駕馭別人的能力,相信沒有她控制不了的事兒。

  自從各國派兵到京保護使館後,不免對總理衙門提了不少意見,而且提出還想面見皇上,因為這段時間,北京城裡又風聞要換皇上,所以各使館才有如此請求,這自然令慈禧太后很是生氣。

  她決定換總理衙門人員,但找誰去呢?她想來想去,最後決定讓端王去。不過,端王起先以自己從未辦過洋務為借口欲行推脫之實,這令慈禧太后很是惱火。

  「你要不管就什麼也別管。」

  如此壓力之下,端王沒有別的選擇,只得答應,不過要求讓他更換總理衙門人員,慈禧太后只得同意。

  慈禧太后在完成了總理衙門交換後,又問起榮祿京城布置來。榮祿據實回答說已將董福祥甘軍調到京城護衛頤和園,其它各個城門由虎神營和神機營士兵把守。慈禧太后對此很是滿意。

  「榮祿,你看洋人敢不敢進京?」慈禧太后和顏悅色地問道,完全一副商量口氣。

  「奴才不敢說。」

  「在天津的洋兵有多少?」

  「大概三千多。」

  三千多不算多,至少在慈禧太后看來如此。

  「義和團是不是可以用來抵擋洋兵?」

  「回老佛爺,奴才得承老佛爺洪恩,自不敢對老佛撒謊,奴才認為義和團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榮祿說著就往下叩頭。

  這句話說得很是誠懇,慈禧心中不禁一動。榮祿的忠心她是清楚的,榮祿在為她考慮她是明白的,而且榮祿的判斷往往也是很有見地的,這便是榮祿。這也是慈禧太后如此信任榮祿的緣故。如今既然榮祿說出這種話,雖說她心裡並不滿意,但防患於未然未嘗不可哇。

  「義和團真的就那麼不堪一擊嗎?」

  「奴才承認義和的民心可用,但卻不能用來打仗,因為他們沒有紀律,也沒有統一的組織,僅僅可以用來唬弄洋人而已,但要真跟他們干仗,奴才以為必敗無疑。」

  慈禧太后稍微點了點頭,算是同意,於是又問道:「你認為該怎麼辦?」

  「奴才以為第一要派兵保護使館,第二要調袁世凱進京著手準備剿捕義和團。」

  「那就這樣吧!不過,過兩天再說。」慈禧太后有些不情願地說。

  榮祿明白老佛爺心中對義和團還是偏袒的。哎,真沒辦法,榮祿不禁在心中嘆了一口氣。

  義和團在京城鬧很很兇,他們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又得到剛毅、端王等人的庇護,自是如魚得水,在北京也干出了一番景象來。他們燒教堂,殺洋人,殺教民,弄得端王很是高興。

  端王自己對義和團的那一套漸漸地迷戀起來,於是便在自己家中也設了一個壇,搞起義和團的那一套來。而且在家專門請了一個大師兄,教他習練義和團的法術。不光端王,而且還有其他幾個王,如庄王、載潤也均將在家設壇,習練義和神術。

  慈禧太后心裡也清楚義和團這樣下去不是事兒,如果鎮壓應該及時,如果放任,自是一大快意,可利用民心去與洋人干一仗。這才是她願意看到的,她要利用義和團報仇,以雪她心中的恥辱。但是,後果她不得不顧及,而且各督臣的意見不得不考慮。

  兩江總督劉坤一早已發來電報,表示反對與洋人開仗,兩廣總督李鴻章也表示要謹慎。唯有湖廣總督張之洞沒有明確表示意見,三大重臣有其二反對開戰,這慈禧太后不得不考慮。

  至於後果,這是困擾著慈禧太后的主要問題。老實說,如願意開戰,讓洋人看一看大清是不可隨便欺侮的,可是鴉片戰爭,以及甲午之戰。後果如何呢?割地賠款。如果這次真要開戰,一旦失敗,割地賠款之外,是不是還會讓慈禧太后歸政呢?這才是她關心的問題。

  慈禧太后望著跟在她身邊的李蓮英,在昆明湖邊站定看著遠處的萬壽山。李蓮英也停了下來,他明白慈禧太后有話給他說。

  「蓮英,你看如若與洋人開起仗來,其結果將是如何?」

  聽得出,慈禧太后是想問一問義和團能否真的與洋人干仗。對於這個問題,李蓮英可不敢太自作主張,他支持義和團,是為迎合慈禧太后,而慈禧太后真的要跟洋人干仗,他卻不敢勸慈禧太后堅定信心。雖說他見過義和團,而且對義和團的法術深信不移,但是,義和團的法術對洋人怎麼樣呢?

  這可是他沒有親眼見過的,更重要的是,如果自己一旦勸老佛爺堅定了決心,贏了倒還好說,要是輸了,只恐自己輕則失寵,重則掉腦袋。總之,李蓮英認為自己表態的時間還不成熟,雖說自己以前是積極支持義和團的,他只能含糊其辭、依違兩可地回答慈禧太后的話。

  「老佛爺,奴才不懂軍事,也不知義和團的法術對於洋人是否靈驗。義和團民心可用,一呼百應,但若是他們作法不靈,便必會為洋人刀槍所入,破了法術,這是不可不擔心的問題啊!不過,據奴才所見,義和團法術一般是很靈驗的,如果對得洋人義和神術同樣靈的話,滅洋人自是囊中取物,易如反掌。」

  回答很是巧妙,全將責任推到義和團作法上去了。這是虛委之詞,慈禧太后看問李蓮英是問不出啥的,看來還是得問榮祿。

  今天又是召榮祿獨對,慈禧太后便問起榮祿這個問題來。

  「老佛爺,奴才不敢說。」

  「你說吧。這殿上就我們四個人,你隨便說吧!」

  榮祿明白這四個人指的是誰,即皇帝、李蓮英、他與老佛爺。自然,他沒別的話可說,但怎麼說呢?就說自己不行,這樣可不好,又會讓老佛爺說他怕洋人,說能打贏,那是瞎扯。看來,只得將實力擺出來讓老佛爺自己去決定吧。「是,老佛爺,奴才所領北洋非李鴻章所領時北洋相比,海軍有名無實。而就所領陸軍,亦得分別扼守。武衛後軍董福祥與虎神、神機兩營守衛京城,歸端王節制;左軍宋慶駐錦州,守山海關,不能調動;右軍袁世凱在山東,要守膠州海口,也不能北援;剩下的前軍聶士成現駐守楊村一帶保護鐵路,如果洋人由天津內犯,聶士成拚死也要抵擋。不過,義和團平時與聶士成過意不去,只恐臨陣倒戈,這樣,聶士成就處境艱難了。奴才承老佛爺厚恩,自當粉身碎骨報效老佛爺,今日奴才所言具是實話,有幾分把握,奴才實在不忍說了。」榮祿說完緊磕了幾個頭。

  這就是實力對比,慈禧太后也看得出,以這些力量去對付洋兵有些以卵擊石,看來如果真的開起仗來,只恐必敗無疑了。既然這條路走不通,只得走另外一條路,那就是接受幾天前榮祿主張的剿除義和團,保護使館。

  「榮祿,你立即電令袁世凱進京準備圍剿義和團,加派兵力保護使館。」

  「是,老佛爺,不過這事兒,奴才是說跟洋人的事兒,總得找個人辦理吧?」

  「當然,你看誰最適合?這是跟幾國辦理交涉,只恐相當困難,得派一得力人手去才行。」

  「奴才以為這一趟非得李鴻章去不得,只恐沒有別的人能夠勝任。」

  「我也這麼想。」慈禧太后扭過臉又問光緒皇帝怎麼想。

  「只恐李鴻章不會來。」皇帝小心地說。

  「為啥呢?你倒說說。」慈禧太后慢慢地說。

  「義和團這麼個鬧法,正鬧得洋人滿腹意見,即使本事再大的人,他也不會不考慮到這一點。而且,李鴻章剛實授兩廣總督,只怕未必肯來。」

  「嗯!」慈禧太后習慣性地點了點頭,「既然要跟洋人交涉,當然要殺義和團,同時也要給一個讓李鴻章動心的職位給他,榮祿,你看給他什麼呢?」

  這個問題榮祿也考慮過,他早已在想,如果李鴻章不肯來,看來自己這個北洋大臣只得讓給他了。「老佛爺,到時只恐得讓他當北洋大臣,他恐怕才會來。」

  這慈禧太后可又不願了,北洋大臣可是她的心腹才能當的,畢竟這個職務非同小可,尤其是在當今亂世。李鴻章雖然忠心,但他有榮祿忠心嗎?顯然沒有。這個職務可不能輕易地給他。

  「榮祿,你先去辦前兩件事吧,至於李鴻章,你先發個電報,看他怎麼說?」

  「是!」榮祿領命而去。

  義和團燒教堂,殺洋人,端王看在眼裡,喜在心頭,他清楚再這樣下去戰爭必須打起來,所以他早就在令人寫宣戰書了。

  端王將此務交給軍機啟秀。啟秀因墨水有限,又找了個善寫的章京連文沖,讓其草擬宜戰上諭。連文沖認為這是個陞官的機會,於是便認認真真地草擬了一篇,送到啟秀處。啟秀看了很是高興,又送到端王處。

  端王因慈禧太后令其管理總理衙門,這日正在家裡召集庄王、其弟載瀾和別的人商量總理大臣名單。他們一見啟秀來了,自然便邀請他也談談想法。啟秀于洋務可是一竅不通,所以他自然沒啥具體意見,只提出了二個人,一個是那桐,此人現任內閣學士,因其父親的緣故,他父親在咸豐戊午科場案中被殺,此案後來被平反。所以,那桐很得旗人照顧,再加上他本人也是相當能幹。一個是工部右侍郎博興。大家自是同意了。不過,還得選出總理大臣才對,選誰呢?

  「我看讓啟秀任總理大臣。」端王提議道,大家隨聲附和。

  因為這可是好主意,軍機兼署總理大臣的只有榮祿,這是他們的敵人,如果啟秀也兼署了總理大臣,那麼他便也和榮祿一樣,可以牽制榮祿。

  「我可從來沒有辦過洋務。」啟秀推辭道。

  「這不是讓你辦洋務,只是讓你兼理,掛個名號而已。」端王道。

  「那好,我秉命就是。」

  等將人確定下來,啟秀這才將那份宣戰上諭底稿掏出來給了端王。

  端王接過來仔細看了看,當看到最後結尾處「朕臨御將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孫,百姓亦戴朕如天帝。況慈聖中心宇廟,恩德所被,說髓論肌,祖宗憑依,人祇感格,人人忠憤,曠代所無!朕今涕泣以告先廟,慷慨以誓師徒,與其苟且圖存,貽笑萬古;孰苦大傳撻伐,一決雌雄!」不禁大聲叫好。

  「好!好!寫得很好!」

  端王說著將旨稿給了庄王、載瀾等,看完大家一致稱讚這篇上諭寫得太好了。

  「不幾日,它就將與廣大官員、洋人見面了,哈!哈!」端王握著那份旨稿道,不過,為保萬一,他交待這份旨稿還是交由連文沖保管,以便隨時使用。

  總理衙門剛改組不久,便有日本人來抗議董福祥甘軍殺死了日本使者杉山彬,他是日本使館的書記生,奉命出京接困在洋村的洋兵。

  啟秀哪懂得洋務,當日本公使提出抗議時,他卻連說殺得好!殺得好!而且要讓公使指出兇手來,他便輯拿懲治。日本公使一聽,自是非常氣憤,但也沒有辦法,只得離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日本書記生杉山彬一事還沒有拿出個方案來,又發生了一件事,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

  克林德於十多年前就已到過中國,但當時在中國不過一個三等秘書。去年來時,已是公使身分,而且被德皇封為男爵,在公使團中的地位很高。此人由於在中國呆的時間很長,又性格開朗,敢於任事,因而在東交民巷無形中被奉為首領,一切關於義和團的交涉,大都聽取他的意見。他本是前往總理衙門抗議義和團的,卻不想一出東交民巷就有人跑到轎子跟前,將克林德給打死了,嚇跑了隨從和轎夫。

  這一下可急壞了榮祿,高興了端王,李蓮英也在暗中竊喜,看來這一仗要打起來了。

  榮祿單獨找到慈禧太后,催著慈禧太后怎麼辦。

  「義和團現在鬧到這個地步,必將引起列強由天津進兵進行干涉。老佛爺聖明,該堅決懲辦了,唯有堅決懲辦,方能平洋人之怒氣,也才能讓洋兵進京找不著借口,老佛爺,奴才以為到了緊要關頭了,可不能再猶豫。」榮祿說著竟掉起眼淚來。

  聽榮祿這樣一說,慈禧太后也有些緊張。克林德被殺可不是件小事啊,榮祿說得對,唯有堅決懲辦,才能贏得洋人放心,洋人放心,也才不會進京干涉。好,就這樣辦吧。慈禧在心裡決定下來。

  「調袁世凱火速進京,將董福祥甘軍調到城外,派大員與洋人說明我們的意思,阻止洋兵進京。」慈禧太后安排得井然有序。

  榮祿自是按照慈禧太后的意思去辦,可是慈禧太后這樣安排,可弄得站在她身邊的李蓮英很是不樂,難道這事兒就非得以圍剿義和團博取洋人歡心為結果嗎?

  等到榮祿下去,慈禧太后用過午膳,李蓮英陪慈禧太后下起棋來,李蓮英故意輸了三盤。

  「小李子,你的棋藝怎麼這麼差勁了呢?」

  「老佛爺聖明,自是無人能敵了,奴才不是不行,實在是老佛爺英明啊!」

  一吹,說得慈禧太后心花怒放,鬱悶心中很久的不快頃刻間化為烏有,對洋兵進京的擔心也少了些。李蓮英求的正是這個效果,而慈禧太后高興之時也正是他搖唇鼓舌之時。

  「老佛爺,奴才以為對洋人千萬不可退讓,只恐一退再退,而洋人向來得寸進尺,到時候麻煩大了不好收拾啊!」

  慈禧太后臉上的笑容消失了,不快與焦慮重新布滿整個臉,李蓮英心知已擊中要害,但他必須得裝出說錯話的樣子,堅定老佛爺自己的心。

  「老佛爺,奴才有罪,不該惹怒老佛爺。但奴才跟隨老佛爺多年,老佛爺有什麼煩惱便是奴才的不盡職,奴才不敢惹老佛爺生氣,只是說說奴才的意思,老佛爺可千萬別放在心上,就當奴才沒有說好了。」李蓮英說完竟磕起頭來。

  「你起來,我知道你對我忠心耿耿,我並不生你的氣。」慈禧太后柔和地說。

  「謝老佛爺聖恩。」

  李蓮英的話,在慈禧太后心中久久不能離去。只恐洋人得寸進尺這是慈禧太后不得不擔心的,一邊是擔心洋人會得寸進尺,一邊又想剿義和團博得歡心,慈禧太后便在這兩種心境之間徘徊,久久不能決定到底該怎麼辦。

  李蓮英明白這是沒有刺激老佛爺太狠,如果將老佛爺再逼一逼,她將自然而然地選擇一種,不再緋徊。他派人找到端王,將自己的意思轉給了他,叫他想個辦法。

  管著總理衙門的端王,自從那次看了那份詔書後,心裡便想的是如何與洋人開戰。現在聽李大總管一講,原來老佛爺還一度準備圍剿義和團,這一下端王才有些吃驚。既然現在老佛爺委決不下,難保她不再轉向圍剿義和團那一頭,到時候,自己的前途可就完了,必須得讓老佛爺與洋兵開仗的決心堅定下來,但又怎樣才能讓老佛爺定下決心來呢?

  端王派人找來了董福祥,跟董福祥一說起,董福祥只笑了笑。

  「星五,你笑什麼?」端王真名其妙地問。

  「端王,不用擔心,老佛爺馬上就沉不住氣了。」

  「哦,怎麼回事,你就這麼自信。」端王半信半疑地望著董福祥。董福祥見端王那個樣子,越是大笑起來,端王也不好意思地笑起來,董福祥笑完,這才跟端王說起原委來。

  原來,慈禧太后要求董福祥調軍回南苑,這讓董福祥非常不滿。恰巧當時李來中在董軍中,便勸他不要生氣,而且說不會讓他去南苑的。

  「來中,你真有那本事?」

  「但得需要你的銀票」

  「要多少,只要你能辦,成事兒。」

  「二萬兩。」

  二萬兩對於董軍來說,根本不算啥,董軍每年的軍費達幾十萬兩,因而董福祥自是很痛快地答應了。

  李來中不久以後回到了甘軍駐所,向黃福祥說了三個字:

  成功了。

  董福祥自是迫不及待地問怎麼樣成功後,李來中告訴他是通過電報關成功的。原來專給榮祿譯電報的官給李來中買通了,到時他自會譯一份要太后命的電報給榮祿,榮祿一見要將上遞太后,慈禧太后一見這份電報,必將大怒進而宣戰,一宣戰,你的甘軍不就可以不撤出京城了,而且還可以攻使館。

  聽李來中一說,董福祥自是對李來中誇獎了一番。現在董福祥將這事在端王面前一說,端王也高興得豎起了大拇指,對李來中盛讚了一番。他們現在只等著慈禧太后下發宣戰懿旨了。義和團在京城將教堂也燒得差不多了,西什庫教堂又久攻不下,使館又不敢攻,接下來義和團幹什麼呢?一些大師兄聽說前門一帶有洋人開的什麼店鋪,便決定到前門去耍耍威風。

  前門一帶可是京城最繁榮的地段,那兒曾經有很多洋人開西藥店什麼之類的,只是由於京城裡義和團鬧得凶了,經營商店的洋人才紛紛逃到使館區去了。剩下一些夥計,在這兒繼續經營,他們這是貪圖可以分得很多銀元,所以才遲遲沒有離去。

  在一個大師兄的帶領下,一群義和團昂首挺胸地往前門一帶挺進,他們儘力目不斜視,卻還是受不了繁華景象的誘惑,時不時扭過頭去看一看或斜過眼去看看兩邊新奇的東西。

  那個大師兄領著眾人在前門從東頭走到西頭,都快要走完了,還沒有見到有洋鬼子或二毛子的什麼東西,大師兄這才有點兒急了,可不能空著手回去啊!空著手回去,有損義和團威風啊!正在他苦於無計時,看到了一個「老德記」藥房,他猜想這可能是洋人的藥鋪,便領著人走了過去。

  這家藥鋪確實是洋人所開,只是它的主人早已逃到使館區去了,留下一些夥計在經營。他們一見義和團走來,便心驚膽顫起來,他們開始後悔自己不該貪這點小利。

  「我們是『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這是洋人的藥房,我們要毀了它。」

  夥計們趕緊過來告饒,說千萬不能燒藥店。

  「你們這些二毛子,中國的葯好好的,你們為什麼非得替洋人賣葯,是嫌中國的葯不好是不是?我看你們就是誠心替洋人賣命,你們替洋人用藥害中國人。」大師兄振振有詞,條條是道。

  「將他們殺了,再將藥房燒掉。」立即有幾個義和團趕了上來,搜盡了夥計身上的銀票,又將他們拉向裡屋,讓他們找出銀票後,這才將這幾個夥計殺死在裡屋。在殺了夥計之後,又有義和團上來將煤油撒在地上,一切完畢,義和團這才撤出「老德說」藥房。

  附近藥鋪,銀號,藥店一聽說義和團要燒藥房,他們慌了,因為這一片是連著的,如果將「老德記」藥房燒起來,勢必會將整條街徹底燒起來,所以他們趕緊過來給義和團大師兄磕頭說好話。

  大師兄很為難,他知道火一燒起來,就很難撲滅了,但洋人的藥店不燒又顯不出義和團威風來,而且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將會譏笑自己沒有法術。因此,大師兄雖明知自己一放火的後果是什麼,但義和團的虛榮心使他不能妥協,他必須燒。

  「我只燒『老德記』一家藥房,不會燒你們的,你們放心好了。」大師兄胸有成竹地說。

  大家一看大師兄自信的眼神,不覺自己也偏信起來,竟停止告饒,而且他們也知道自己不能勸義和團改變主意,與其再苦苦告饒,不如權且相信義和團的神術。

  由於事先早有準備,大師兄運用起神術來自然很是順利,只聽得「蓬」的一聲,「老德記」藥房燃了起來,頃刻間,老德記藥房燒完了,但火勢並未減下來,店主們這才慌了,有的開始衝進自己屋中拿貴重東西出來,有的則跪下來給大師兄求神術。

  「大師兄,你行行好,快施神術將大火給滅了吧,求求你了。」

  大師兄心裡一陣慌,那火已經燒到鄰家藥鋪了,又見有人相求,他想走還走不掉,只得打腫臉充胖子搬弄起神術來。

  他站在那兒,雙手合十,嘴中念念有辭,同時閉上雙眼,一會兒睜開眼手足舞蹈起來,各位店主焦急地望他,一邊不安地望著越來越大的火勢。

  「火德星君說了,這條街太臟,洋人賣的葯使很多中國人吃了都死了,他說,不燒了這條街只恐會有陰魂不散。火德星君這樣說,我也沒有辦法,只得隨其便了。」大師兄忽然停下來,同時朝著遠方拜了拜,領著那幫義和團走開了。

  火勢越來越大了,蔓延了整個前門大街。慈禧太后在西苑都能看見火光,這一下她心煩得要命,這義和團也太不像話了,居然看著什麼就想燒什麼,這樣下去,恐怕連皇宮他們都敢燒了。李蓮英一見火勢,心中也不免一驚,他也有些怪義和團太魯莽。

  慈禧太后怒氣沖沖,肝火很旺,李蓮英趁機勸她「聽大起」,聽聽群臣的意見,慈禧太后心煩地點了點頭。於是李蓮英便打發小太監去傳老佛爺的懿旨。

  很快地,朝中官員便紛紛來到西苑。聽大起又名「廷議」,是遇大事時召群臣名抒己見。往往這個時候,重臣說話比較慎重,而一般官員倒往往能暢所欲言。像這種會議,皇帝是絕不可少,所以李蓮英又派人將皇帝接了過來。

  光緒帝自從變法失敗後,便潛心不思政。不過,義和團在京鬧得不可開交,也引起他不少不滿,雖然他不能親自剿除義和團,但這種不滿卻是縈繞在他的心頭的。當他隨太監們來到西苑時,那時群臣還未到,他也見到了前門外的火光,他同時也見到了慈禧太后臉色蒼白,不發一言地坐在那兒。他請了個安。

  「皇帝,你今天該說說話了,這義和團也鬧得太狂了點。」

  慈禧太后有些有氣無力地說。

  光緒帝揣摩著慈禧太后的意思,這時群官臣工已經趕到,由於屋小人多,後來的只能跪在門外。看看大家已經到齊,光緒皇帝也想好怎樣說了。

  「前門外放大火,你們大家都看到了,」光緒帝將臉沉下來說,「朝廷多次要求對義和團好好看管,哪知倒越鬧越不成話了,你說你們作為朝廷重臣,縱容義和團胡作非為,對得起朝廷,對得起老佛爺嗎?」

  屋裡雅靜,跪在地上的群臣誰也沒有吭聲。悶了一會兒,這才聽得後面有一個濃重的陝甘口音傳來,打破了這種沉寂的場面。

  「臣剛才從董福祥那兒來,他說,他想請旨驅逐亂民。」

  端王一聽,氣就直往上冒,董福祥怎會這樣做,一定是劉永享在撒謊。剛才說話那人正是劉永享,此人是甘肅秦州人,跟董福祥是同鄉。這話在這時候說,在端王聽來是扇他的耳光,所以他轉過身來便指著劉永享那個方向說:「好!這就肯定失人心。」

  這是犯禁忌的,但慈禧太后這時根本沒有心思去指責端王,太后不說話,誰對端王的這種舉動也沒有辦法。這時候,又有一個聲音從屋外傳來:

  「臣袁昶有話上奏。」

  「進來說吧!」皇帝對著門外說道。

  袁昶便走進殿來,在御案前找了一個空隙跪下來,磕了個頭,這才朗聲奏道:「皇上,太后,今日之事已十分危急,如若我們自己不治亂民,只恐洋人會入京了。如今之計,只有先辦亂民,折服洋人,然後再跟洋人談判。」

  「現在民心已起,治義和團只恐會失民心。」慈禧太后開口說道。

  「啟稟太后,臣以為義和團只是唬弄人的玩意,萬不可將就,若其有歪門邪術,亦不能用。臣查古今歷史,沒有一個仗著邪術能成大事的。」

  「不仗邪術,難道民心也不能用。民心都不能仗,還能有什麼可以依仗的呢?古今立國,莫不以人心為基礎。如今義和團已將人心組織起來,我們不利用它去成就我們的事業,抵擋洋兵內侵,我們還等什麼呢?」慈禧太后反駁道,「現在洋兵不斷往京城開來,今天將大家召來,就是看看大家有什麼意見。你們有什麼意見,儘管說。」

  於是朝臣們便在金鑾殿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主戰派立張應該與洋人宣戰,主和派認為應鎮壓義和團,然後再行談判,中間的主張先與洋人交涉,然後再派兵抵擋。一時間,殿上人聲鼎沸,最後終於達成一致意見:先禮後兵,先派人與洋人交涉,不行了再讓聶士成去抵擋,並且最後選定由許景澄和新任總理大臣那桐前往天津與洋人交涉。

  慈禧太后第一次「廷議」並沒議出什麼來,待眾人走了之後,又獨召端王,要他先將義和團招撫起來以便大用。

  再說天津,由於義和團勢力很大,張德成與曹福田在聽了李來中關於發假電報的事兒後,便加緊準備攻擊洋人。在天津恰好有一個紫竹林租界區,這兒同北京的東交民巷一樣,是洋人的管區。由於有諭旨,聶士成帶兵在這兒護衛紫竹林租界。

  張、曹商量後,決定對紫竹林租界發動攻擊,但聶士成卻護衛著洋人,因而他們二人首先前來拜訪聶士成,希望他能讓開些,不要隔在義和團與洋人之間。聶士成由於有諭旨,自是不敢隨便同意,而且聶士成本人對義和團那一套也大有不屑一顧之意,所以張、曹二人的請求自然遭到了拒絕。

  就在張德成、曹福田準備進攻天津租界之時,榮祿卻收到了一份電報。榮祿一看,不免大吃一驚,便趕緊召集幕僚商量,但找了半天,也只找來了三個幕府。由於這段時間以來,京城局勢混亂,已有大批的逃出京城,榮祿的幕僚部便有很大一批逃走了。

  榮祿將電報給他的一個幕僚看,只見電報上大致寫道:各國協力謀華,已有成議,決定向中國政府提出四個條件:第一,政權歸還皇帝,太后訓政立即結束;第二,下詔剿辦拳匪,各國願出兵相助;第三,中國政府練兵數目,須經各國同意,並聘洋人擔任教練;第四,中國政府所有賦稅收入,須由洋人監督,並控制用途。

  「這條件好苛刻。」

  「是啊!這正是我所擔心的,我們現在必須消隱患於未然,趁洋人還未提出前,將他們可能找到的一切借口給堵上。」

  「要堵,就必得將義和團壓制下去,因為這一切均是義和團招惹來的。」

  「話倒沒錯,只是老佛爺現在和戰不定,看來只得將這封電報送上去,迫使老佛爺早下和議之決心。」

  「但要是適得其反,老佛爺一怒之下主戰怎麼辦呀?」

  「老佛爺宣戰一定會徵求我的意見,到時我就說實話吧!

  在天津到京城這一小段路程中,誰能擋得住洋兵的進攻?老佛爺自然會考慮。」榮祿似乎胸有成竹地說。

  早在榮祿收到電報以前,李蓮英通過端王的轉告,已知到時會有一個電報。李蓮英算了算,斷定電報就在今日到榮祿手裡,他清楚榮祿的性格,榮祿接到電報後必定會來見老佛爺。李蓮英想與其榮祿密陳時談起,不如自己先透個信兒。

  「老佛爺,奴才只是擔心許景澄此去,洋人會提出苛刻條件,利用我們先軟了下來的空隙,壓制我們答應對我們不利的要求。」

  正在談論之際,榮祿求見,慈禧太后令其立刻進來。榮祿面色不安地走了進來,請了安,遞給慈禧太后一張電紙。

  慈禧太后接過一看,勃然大怒,臉拉得老長,臉色也變得鐵青,聲音有些發顫地說:「這真是豈有此理!傳旨,明天繼續叫大起。」

  等到慈禧太后平息下來,她望著站在身邊垂眉斂目的李蓮英,輕嘆了一聲說:「小李子,你真是我的好幫手,有時候考慮問題比我還想得遠。」

  「承蒙老佛爺教訓。」李蓮英謙卑地說,不過他心裡明白老佛爺已經相信了那份假電報。

  第二天叫大起,這次是慈禧太后先開口,她用一種平靜的語氣對下面的臣工門道:「洋人要奪我們的權,徵收我們的糧食,這便是他們給我的照會。」慈禧太后說著從御案上拿起那張電紙對著下面的臣工晃了晃。

  眾人一聽,如雷轟頂。豈有這等怪事,怎麼我們沒有聽說呀?而且條件竟是如此之苛刻,這不是要亡國嗎?

  「洋人欺人太甚,我本來是想壓一壓義和團,然後再去跟他們和談。但哪知他們卻是如此蠻橫,居然要讓我們亡國。我大清開國亦有二百多年了,如果國運在我手裡斷送,我怎對得起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洋人要我們恭手交出政權,難道我們就聽命嗎?大家也拿著朝廷的俸祿,難道你們大家也忍心朝廷就此被洋人滅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與其糊裡糊塗地斷送國命,不如奮起一爭,跟洋人開一仗,既使亡國,也要對列祖列宗有所交待,不能不明不白。」

  慈禧太后越說越激動,說完後差點從御座上站起來。李蓮英趕緊端了一杯茶過去,才將慈禧太后的怒氣稍微平下來。

  「老臣當效死沙場!」這是徐桐蒼老的聲音,「洋人仗著洋槍洋炮,便想橫行我朝。如今更是步步緊逼,想要讓我們大家作亡國奴,這是無論如何辦不到的。幸喜的是,在眾人均不願得罪洋人的時候,出了個義和神拳,他們萬眾一心,扶清滅洋,這樣的義士勇士我們不用,那才叫對不起列祖列宗。

  太后,如今局勢,只得由聖明皇太后獨斷,向洋人下一詔書,跟他們轟轟烈烈開一仗。」徐桐的話聲調越來越高,最後居然喊起來:「聖明皇太后,老臣願與洋鬼子決一雌雄!」

  「老臣也願與洋鬼子一決高低。」這是崇綺顫巍巍的聲音,「洋鬼子一日不絕,老臣便一日不能安心,聖明皇太后,此事事不宜遲,皇太后得早點了斷。」

  徐桐、崇綺二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主戰,端王自是順應形勢,也趕緊發表自己主戰的意見。「徐中堂與崇綺說得好,老佛爺,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如今洋人得寸進尺,完全無視老佛爺您老人家,奴才怎麼也咽不下這口氣。我大清江山,歷經二百多年,豈能隨隨便便恭手交給洋人?義和神拳是忠義之士,滅洋人如滅一條狗耳!奴才奏請老佛爺下詔宣戰,讓義和神拳將洋人殺個一乾二淨,看他們還敢對老佛爺無禮,看他們還怎麼耍橫!」

  如此慷慨激昂的論調,自然誰也不敢表示反對,倒有一批人跟著贊同。慈禧太后望著大臣們,提高聲音說道:

  「今天的情形,諸位也是看見的了。我為著江山社稷,不得已而宣戰。不過,至於將來會是怎麼樣一個結果,實在難說。倘若開戰之後,社稷仍舊不保,大家今天都在這裡,應該明白我的苦心,以後不要說是皇太后斷送了祖宗的三百年江山。」

  既然太后宣戰之意已定,臣工們自然得表示自己的忠心。

  於是慶王便帶頭磕頭道:「臣等同心保國!」後面的大臣也跟著磕頭道:「臣等同心保國!」

  「奕劻,」光緒帝開口說道,「兩國交兵,總有一定之步驟吧!」

  「是!」慶王很是謹慎地答道:「不妨先派人到使館說明,讓他們下旗回國。」

  「好!」慈禧太后說道,「兩國交兵,不斬來使,咱們中國從來就是寬大的。可以派幾個人通知使館,限期下旗回國。」

  於是眾臣商議,決定派兵部尚書徐用儀、內閣學士聯元以及戶部尚書立山前往。立山本不願前往,他本人是不喜歡義和團的,現在義和團鬧到這種地步,讓他去收拾殘局,自是不甚樂意,只是太后聖命難違,也只得勉強同意前往。

  洋人在天津可不那麼客氣。由於日本杉山彬及德公使克林德被殺,激起日本和德國的義憤,而清政府又不好好處理,義和團又越鬧越不像話,各國為著各自利益考慮,於是達成一致協議,決定派兵進行干涉。

  在天津海口,集結了幾十艘各國的船隻,又集結了英、法、德、日、意、俄、奧軍隊幾千人,準備由天津北進北京,不過,他們首先得將大沽炮台給攻下來。

  大沽炮台由羅榮光把守,配有兩座炮台,幾千士兵,兩千多支槍。自從各國戰艦雲集大沽港口以外海面時,羅榮光心裡便不安寧起來,他不斷派人給裕祿送信,要求派兵前往加強防守。裕祿從哪兒抽出兵力來?既使有,他也不相信官兵,他相信義和神術,他現在已完全被義和團給迷住了。因此他便將張德成和曹福田找來,將羅榮光的意思給他們二人講了。

  「不用慌,我派弟兄們前往協助羅將軍守衛大沽炮台。大沽炮台是扼天津、北京的咽喉,怎能隨便讓洋人給佔去,我這就回去派人讓他們退敵去。」張德成胸有成竹地說,曹福田亦表示同意。

  考慮到洋人火炮很是厲害,張德成決定派將近一萬義和團前往大沽。別人不清楚,自己不清楚是不可能的,法術只能用來唬弄外人,真本事還是只能與人硬拼。張德成在臨行前給領頭的那位大師兄說必要時候你們可以不管羅將軍,自己守大沽炮台。領著這句「諭旨」,大師兄自是故作輕鬆地領著人馬開赴大沽,協助羅榮光守炮台來了。

  羅榮光看著來了將近一萬人的義和團,心裡總算充實了一些,但外部的嚴峻形勢卻容不得他有絲毫心情去高興。他心裡相當清楚,如果大沽一旦不守,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北京不保,自己的腦袋不保。而現在派來的義和團,看似人多,而能真正殺洋人的又有多少呢?洋人大炮一響不跑大半才怪事兒呢?你說,他羅榮光能高興起來嗎?他只是按照禮數款待了大師兄及其他將領,接著又將義和團分散到各個陣地去配合官兵作戰。

  入夜,羅榮光接到一份聯軍統帥瓦德西的照會,要其明天早晨兩點鐘撤出大沽炮台。羅榮光將這份照會讓各級將領及義和團幾位大師兄看了看,要他們拿出主意來,但誰也沒有什麼具體意見。羅榮光沒有辦法,只得派人將這會照會送交裕祿,要他下指示。

  義和團幾位大師兄回去後也在商量著咋辦?聯軍的炮艦他們通過望遠鏡是看見的了,密密麻麻地在大沽口外擺著,那黑洞洞的炮管直對著兩座炮台。現在洋人居然真的要進攻了,他們能做什麼呢?最後幾位一商量,他們當中倒不凡有幾個特別恨洋人的,決定與大沽炮台共生死存亡,戰鬥到最後一人。

  黑漆漆的夜。在大沽炮台與海面之間,有一片海灘。此時,大沽炮台和外國軍艦都沉寂下來,但在海灘上卻並不平靜,一群群洋兵在小船的幫助下從軍艦上來到了海灘。他們頭上的鋼盔在暗暗的黑夜閃著微弱的光,他們是那樣有序,無聲無息地便上了灘,接著散開,慢慢地向大沽炮台逼近,在距炮台不遠的地方停了下來,屏聲靜氣在那兒潛伏下來。

  這個夜裡,官兵們和義和團也沒能安睡好。炮台和其它地方的巡邏加強了,在黑夜中,那高高的炮台如巍巍的小山,山頭上時不時有士兵巡邏的腳步聲。但是,雖然各地的巡邏加強了,他們卻忽視了一個足以致他們命的地方,那就是海灘,這就註定了炮台必將失守,天津必將淪陷。

  裕祿接到羅榮光送上去的情報,讓張德成給看見了,張德成建議立即去攻紫竹林租界區,將天津內部的敵人消滅了。

  然後再舉兵前往抵擋由大沽進來的洋兵。裕祿自己沒有主見,也就聽從了張德成的建議,同時令聶士成協助攻打租界區,即使不幫忙,也不要阻擋義和團進攻租界區。

  張德成找到曹福田,兩人一合計,決定當先展開對紫竹林租界區的進攻。於是,張、曹二人便指揮義和團繞過聶士成軍。慢慢向租界區逼近。

  紫竹林租界區里有大批二毛子,他們在外圍協助防守,義和團的悄悄進犯首先為他們發現,於是雙方便展開槍戰來。一會兒,租界內的大炮也發起威風來。義和團在洋兵猛烈的火力下壓得根本抬不起頭來,自然談不上有多大進展了,義和團也死了不少人。

  一邊張德成、曹福田二人在展開對紫竹林租界區的進攻,一邊羅榮光在焦急地等待裕祿的回信,自聽到一次馬蹄聲響,焦躁不安的羅榮光便會跑出營帳,看看是否是從裕祿那兒來送信的當差,但每次均令他失望,每失望一次便更加焦躁一次。

  時鐘慢慢指向午夜一點,而裕祿還沒有信傳來,羅榮光再也耐不住了,他召集其它將領和義和團大師兄們商量到底怎麼辦。他請義和團大師兄施展法術將洋人炮艦上的炮給封住,這樣大沽炮台就可守了。

  義和團大師兄迫於臉面,只好一本正經地演練起來,自然是不靈了。最後那個大師兄搖頭嘆氣地說:「天不助我也,哪吒生病了,火德星君也找不著。」

  這樣一說,唯一的一點希望破滅了。幾十門大炮是必須面對的了,看來,大沽炮台要失守了,大家均意識到這一點,最後大家都同意提前向聯軍開炮,「先下手為強嘛!」

  距離早上凌晨兩點還有一段時間,羅榮光一揮手,兩座炮台的炮手調好位置向敵艦射去。只聽得「蓬、蓬」兩聲,洋面上洋人的兩條小艦著火了,炮台上的人們不禁高興地歡呼起來。不過,這兩聲響,驚動了準備已齊的洋兵,他們立即轉入了反攻,幾十門炮往炮台射來,陣地上到處開花,羅榮光趕緊指揮炮手們填炮射去。

  就在雙方展開炮戰的同時,海灘上響起了密集的槍聲,義和團和官兵在不知不覺中死了好幾百人,這突來的襲擊嚇壞了炮台上和其它地方的義和團和官兵,他們馬上朝海灘上盲目地射擊。嚴峻的形勢,海面上的大炮越來越猛,敵人軍艦慢慢向岸上靠來,海灘上的敵人也慢慢向炮台逼來,而走在前面的軍艦上已有一部分士兵上了岸,增援分布在海灘上的洋兵。

  義和團和清兵一見,他們決定衝下炮台,到海灘上去遏制敵人上海灘。於是,在喊殺聲中,一批批義和團和官兵沖向海灘上的洋兵,幾千人沖向本來並不大的海灘,雖有洋兵幾百人輪番射去,但仍然阻止不了義和團和官兵的攻勢,眼看著義和團和洋兵的距離越拉越近。這是洋兵們最擔心的,他們肉搏根本不是義和團和官兵的對手。就在這時,幾發炮彈在吶喊著的人群中開了花,這是炮艦上的大炮在增援,幾發炮彈過後,義和團及官兵死了不少人,而空曠的海灘上又無處可避,他們只得重新退了回去,這一陣衝擊,義和團及官軍死了一千人左右,損失慘重!

  由於有炮火的支持,一批批洋兵登上了海灘,他們慢慢向炮台靠近,而炮台上的兩尊大炮卻又讓敵人的大炮壓得抬不起頭來,形勢已越來越朝著對守軍不利的方向轉化。

  就在大炮正在激戰的時候,紫竹林租界區也是炮火紛飛。

  義和團在一點點地縮小包圍圍,洋人和二毛子在漸漸地退縮,終於退到一定程度,洋兵的火力得到加強,義和團再難向租界前進了。

  張德成是讀過兵書的,知道歷史上有個田單布火牛陣的事,於是便想效仿,也不知從哪兒弄來一大批水牛,在它們尾巴上捆上炸藥,然後點燃火,讓它們負痛往租界區里跑。牛跑到哪兒,哪兒就爆炸。這一招顯然嚇壞了洋人,義和團得以趁機突入租界內,但洋人很快反應過來,他們組織密集火力,大炮阻止進來的義和團,沒有辦法,義和團又只得退出租界區,伺機反撲。

  張德成進攻紫竹林租界區失敗了,而各國聯軍進佔大沽炮台卻成功了。雖然義和團和清兵奮勇殺敵,但怎奈抵不住洋兵大炮和洋槍,義和團和清兵只得退出炮台,後來又組織了幾次反攻,但無奈洋人已經攻佔,潑出去的水已經收不回來了,炮台最終給洋人佔領了。

  裕祿很快得到消息,大沽炮台失守,洋兵正由天津北犯。

  裕祿不敢立即報告,又將這個消息壓了一天,這才向上遞了摺子,報告天津方面的軍情。

  慈禧太后看到這個消息,沒有說任何一句話,只是叫李蓮英傳大起,又進行廷議。

  「大沽失守了,洋兵正在北犯,這是裕祿送來的消息,大家看怎麼辦?」慈禧太后用一種生硬的口氣說道。

  「今日之形勢,有我無敵,有敵無我。」端王立即搶著說,「老佛爺,今日不宣戰,莫非真要等著洋人打進京來?」

  「在此危難深重之際,奴才以為我們應該藉助民心。」這是剛毅的聲音,他已從涿州被召了回來,正好趕上這次聽大起,他本是個義和團迷,自是替義和團說好話,「奴才在涿州時,親眼見義和團神威,他們殺洋人從不手軟,他們口口聲稱要效死於老佛爺,奴才以為應該利用民心報仇雪恥,倘或遲疑不決,民心渙散,到那時才是真真的完了。」

  端王、剛毅的話引來大批人贊同,但亦有人表示反對,這人就是內閣學士聯元。

  「老佛爺,這萬萬不可魯莽!現在在中國的洋人,共有十一國之多,以一國之兵抵十一國之兵,奴才真不敢說勝敗之數了。」

  「現在都什麼時候了,還在談魯莽。」慈禧太后冷冷地說。

  「你是個漢奸,只替洋人說好話。」端王站起身來就指著聯元罵道。這也太無禮儀了,朝廷上,而且是當著老佛爺的面如此無禮。「載漪,不得無禮!不過我看聯元也真是有些不耐活了。」

  慈禧太后陰笑著說了聲。

  人人都聽出了殺機!幸得慶王出來求情慈禧太后才饒了聯元一命,不過,朝廷之上自是無人再敢反駁。

  軍機王文韶由於耳聾之故,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兒,因而還只顧說著自己的話。

  「臣職司度支,籌局有責。自甲午以來,朝廷入不敷出,財政緊張,如若真一開仗,只恐軍隊支出浩緊無以為繼。臣請老佛爺三思而後行!」

  「這種話我聽得多了,哼!你們只知道軍費,洋槍洋炮,卻不知洋兵就要進京了。王文韶,你既然怕籌不出軍餉來,你去給我將洋兵退走,你去啊!」慈禧太后用一種近乎潑婦似的口吻說道。

  五文韶自是聽不大清楚,不過他觀察得出慈禧太后臉上的憤怒來,因而嚇得趕緊磕頭,直磕得「咚、咚」的響聲響徹殿堂。

  「既然沒有人能退得走洋兵,那我們就宣戰。總理衙門馬上通知各國使館,限他們明天就下旗回國。」

  「是,老佛爺,奴才馬上差人去辦。」慶王答道。

  已經有過三次大起了,慈禧望著外面衝天的火光以及從西什庫傳來的槍聲,心裡還是未能平靜下來,決定明天早上繼續聽大起。

  慈禧太后先擺上了一大通理由,圍繞著一句話;現在是報仇的大好時機。慈禧太后說完,又推了推安坐於旁的皇帝一下。

  「皇帝,你有什麼話說?」

  「皇太后似乎應該聽從榮祿的奏請,使館不可攻,洋人不可殺。不過,是否有當,當請太后作立。」

  「洋人做盡了壞事,這是老佛爺剛才說過了的,大家也是聽見了的,現在民心已起,為何不趁此機會殺一殺他們?讓他們明白中國人並不是好欺的。」端王還是慷慨激昂地說。

  「使館不能攻!」吏部侍郎許景澄爭辯道,「民教相仇,無非就是賠一些銀子而已,但是如若攻打使館,必會引來洋人出兵合而謀我,試問我中國以何法抵禦?」

  「拳匪不可恃!戰端更不能開!拳匪全是唬人的玩意,臣今天親眼見到拳匪中了槍炮與常人無異,前後兩個窟窿而死。

  由此可見他們的邪術全是騙人的,皇太后決不可偏信!目前之計,唯有剿除拳匪,才能平抑戰端,望皇太后深思!」這是袁昶的聲音。

  「你簡直是胡說八道,你這個漢奸!」端王氣急敗壞地說。

  「人心何足侍?」皇帝小聲地說,但話音之中無不含著譏諷之意,「士大夫喜歡談兵,朝鮮一役,朝議主戰,結果大敗。

  現在各國之強,十倍於日本,如果跟各國開戰,決無伐幸之理。」

  「義和團可用!」剛毅粗獷的聲音響起來,「甲午之戰之反以失敗,便是由於沒有義和團支持之故。」

  「各國精兵利器,義和團難道抵得住?西什庫教堂,彈刃之地,為何還不見被攻下?」皇帝反唇相譏。

  「那是天時未到!天時一到,自會滅了教堂!」端王爭道。

  「只恐到那時,義和團已經不在了。」光緒帝冷笑了兩聲。「你!」端王指著光緒帝鼻子道。

  慈禧太后呵斥了一聲,便問跪在隊列中的立山道:「立山,你看看義和團能不能用?」

  慈禧太后這句話本想是讓立山支持端王,使他擺脫尷尬處境,不想立山並沒有如她想像中那樣贊同端王意見。

  「奴才以為拳民本不錯,只是他們太驕狂,恐怕很難駕馭,而且,奴才也親眼見過,他們的法術並不是很靈。」

  「立山是個漢奸!」端王氣急敗壞地指著立山吼道,「而什庫教堂久攻不下,便是因為你控有地道通教堂,經常救濟他們,不叫洋人和二毛子餓死。」原來立山家住酒醋局,這地方距西什庫很近,由於立山府上從人眾多,不免有信教的,自是跟西什庫教堂有往來,因而端王才有此誤會。

  立山自是不怕,與端王在堂上爭執起來,慈禧太后只得喝住他們,但二人卻就此結冤。立山後來被殺便是由於此。

  「今日之戰勢,不是我中華願意跟洋人開戰,實是洋人欺人太甚,既然如此,我中華也不能太軟弱。皇帝,你給大家說個明白。」慈禧太后對著光緒帝說道,其實是一種命令口吻。

  要宣戰!當眾宣戰!光緒帝自是不願,他想力挽狂瀾,但卻不能,他想勸皇太后回心轉意,卻苦於沒那本事。他只得找個人給他說說話,於是便從御座上走了下來拉著許景澄的手道:「許景澄,你是出過洋的,又在總理衙門多年,熟悉洋務,你說這戰事到底能不能開,你告訴我。」光緒帝說完竟哽咽地哭起來。

  許景澄也不覺哭起來,「皇上,這戰可干萬不能開啊!只恐社稷有難!臣受皇恩深重,不敢不說。」

  袁昶跪在許景澄旁邊,也大聲勸皇上不能輕開戰端。可坐在御座上的慈禧太后卻受不了啦!

  「這成何體統!」光循帝這才意識到自己失態,趕緊鬆開許景澄的手回到了御座上。這次廷議也就不歡而散了。

  端王回到府里,不禁大罵起許、袁二人來,也罵皇上是個「二毛子」。正罵得起勁,有小太監來叫他到大總管府。

  「王爺,形勢照這樣下去可不行,必須還得給老佛爺打氣。」

  「怎麼個打法?」

  「天津戰事如何?」

  「聽說岌岌可危,羅榮光吃鴉片死了,裕祿亦潰不成軍。」

  「不能報憂,只能報喜!你在給老佛爺的上奏中,要將這些說成是捷報,讓老佛爺高興,老佛爺一高興,必會派人攻使館,使館一攻,這戰不就開起來了?」

  「大總管高見!大總管高見。」端王豎起大拇指道。

  「別誇我了,還是去向老佛爺報喜去吧?」

  端王向慈禧太后一報告,太后自是高興非常,立即命下宣戰書,同時攻使館。其時雖有榮祿死勸,但老佛爺決心已定,榮祿也毫無辦法。

  攻打東交民巷,開始進展得很是順利。董福祥的甘軍和義和團很快攻下奧國、比利時、荷蘭和義大利的公使館,戰果輝煌,但接下去就不行了,義和團和甘軍再難前進。

  裕祿已在天津抵敵不住,張德成、曹福田攻紫竹林租界區也是久攻不下,只是在廊坊一帶曾經打了聯軍個措手不及,挽回了些面子。不過局勢並未徹底得到恢復和好轉,聯軍仍一天天逼近天津。聶士成軍接到電旨後,雖奮起反擊,但仍不免落敗之勢,最後聶士成也居然被炮打成重傷而死,裕祿也自盡而死,只有義和團還在抵擋洋人北進。

  攻西什庫攻不下,攻使館又無大的成果,但槍炮聲卻攪得慈禧太后整天不能安睡,未免有些心煩意亂,她決定重回寧晉宮去。

  旨意一下,各自準備,偏大阿哥這時多嘴,與崔玉貴說:

  「瀛台的二毛子也要挪過去。」

  慈禧太后的耳聰目明,聽了個清清楚楚,於是大聲斥道:

  「你說誰是二毛子?」

  「奴才沒說什麼!」大阿哥一聽事情不好,趕緊膽顫地說。

  「你還硬!剛才我還聽見你說瀛台的二毛子。你說二毛子到底是誰?」慈禧太后怒氣沖沖地說道。

  大阿哥「卟嗵」一聲跪了下來,不住地磕頭。慈禧太后現在肝火正旺,對大阿哥的舉動置之不理,大罵了大阿哥一頓,這才打發大阿哥走。

  過不一會兒,有人報「皇上求見」,慈禧太后叫光緒帝進來。

  光緒一進來,慈禧太后便發覺皇帝臉上有異,滿臉惱怒,嘴唇浮腫,彷彿是剛挨過打。

  「怎麼回事?慈禧太后詫異地問。」

  「大阿哥在兒子臉上搗了一拳。」

  慈禧太后一聽大怒,剛壓下去的火氣又升了上來。這個畜生!她在心裡罵道。

  「傳大阿哥上來!」慈禧太后嚴厲地喝道。

  一會兒,崔玉貴引著大阿哥來了,進門一看,氣勢不對,趕緊跪下來磕頭。因為他看見了站在一旁的光緒帝。

  「我問你,皇帝是你什麼人?」

  「叔叔!」

  「叔父!」慈禧太后厲言疾色地糾正道。

  「那你為什麼打皇帝?」

  「嗯!奴才……」。

  「你倒說哇!」

  大阿哥自然說不出啥來,慈禧太后也明知問不出話來,不過她心中正在生大阿哥沒出息的氣,現在見大阿哥又是如此蠻橫,心中的氣就再也弊不住了。

  「取家法來!」

  崔玉貴比較心疼大阿哥,所以趕緊跪下來道:「老佛爺息怒,您暫且饒大阿哥這一遭吧。」李蓮英和其他太監宮女也跪下來求饒。

  「絕不能饒!」慈禧太后語氣堅定地說,「都是你們平日護著他,他才敢如此蠻橫。現在敢跟皇帝動武,當然恐怕也敢跟我動武。照他這樣,我都想處死他。你們放明白些,不要處處護著這個畜生,告訴你們,有我一天,便有皇上一天。誰要敢跟皇上過不去,看我能輕饒他。」

  這句話既警告了大阿哥,又警告了崔玉貴,還安撫了光緒帝,直是話一入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啊!

  李蓮英還想求情,被慈禧太后也訓了一頓。其實這是為李蓮英著想,至少將來端王不會說他沒有替大阿哥求情。

  二十杖下來,自是打得大阿哥皮開肉綻,再也逞不起能來,只是一個勁地呻吟。二十杖完了後,才有人扶著大阿哥下去醫治、敷藥。

  不過,慈禧太后從這以後,不免對大阿哥也有些厭惡起來,覺得他太橫,又不習文、不好好念書,不像個做君王的樣。這也是後來慈禧太后要廢大阿哥的原因之一。

  端王在外面看甘軍和義和團久攻東交民巷使館區不下,又聽說自己的兒子挨了一頓痛打,心中更是恨光緒帝,只因他不敢恨慈禧太后,只得恨光緒帝,他決定進宮去捉拿二毛子——光緒帝。

  端王喝了一些酒。仗著酒膽,便領著幾十個義和團向宮中趕來,進得宮中,端王依著酒意,便在園子里喊道:「抓二毛子!」

  李蓮英趕緊出來,問道:「王爺,你這是幹嘛啊!老佛爺正在用茶膳,你老在這兒大吵大嚷幹嘛啊!」

  「抓二毛子。」

  「誰是二毛子?」

  「老佛爺知道,你讓我見到她老人家,你就知道了,你快去給老佛爺稟報吧!」端王噴著酒氣說。

  「抓二毛子!」跟在後面的義和團大聲喊來。

  李蓮英知道此事自己沒有辦法,不過他看得出端王是怕老佛爺的,要不他不會靠酒壯膽。其他人也害怕老佛爺,要不不會一個個臉色不定,神情彷彿。好吧!給老佛爺回就給老佛爺回,看你們還能咋辦,你們這些裝腔作勢的斷頭鬼。李蓮英在心裡說道。

  就在李蓮英準備起步的當兒,慈禧太后已經走了出來,她很遠就看到了這種形勢,知道端王此舉不善,因而趕緊令身邊的太監叫榮祿派武衛中軍趕來。其實,院子里,院外均是,只是未集中而已。

  「載漪,你這是幹什麼?」慈禧太后滿臉怒容地說。

  這一喝,端王的酒立即醒了一半,望著盛怒的太后,他馬上便跪了下來,「老佛爺——」

  「別說了!」又是一聲怒喝,「你說你到底想幹啥!」

  端王已是嚇得說不出話來,他可從未見皇太后生這麼大的氣。可偏有一個大師兄不知情勢,居然大聲說:「抓二毛子!」

  「誰是二毛子!」慈禧太后緊逼著問。

  那個大師兄這才害怕起來,不過騎虎難下,只得惴惴地說:「就是皇上,我們要把這個二毛子廢掉!」

  「這是你們管的事嗎!你們只管給我殺洋人。至於該誰當皇上,我自有權衡。告訴你們,別以為立了大阿哥他就可以當皇上了,要把大阿哥廢了,攆出宮去,我一句話的功夫,說辦就可以辦好。現在多事之秋,你們不思破敵,倒來干涉朝政,這成何體統?」

  「奴才知罪。」端王趕緊叩頭道。

  「知罪就好,罰你一年俸祿,以後不得隨便入宮。你們冒犯了皇上,快給皇上謝罪。」這時皇上已從屋子裡走了出來,先前端王鬧得厲害的時候,他一直藏在屋裡未敢出來,現在見慈禧太后已完全控制了局勢,這才小心地走出來。

  「至於團民,膽敢持搶拿刀,闖到宮中,犯上作亂,決不能輕饒。一概處死!」慈禧太后喝令道。

  團民們一驚,也忘了該怎麼辦了。利用這片刻工夫,已有武衛中軍上來繳了義和團器械。三個抬一個又抬出室外去了,一會兒便傳來了慘叫聲,顯然已經處死。這叫聲直聽得端王心驚肉跳,對著慈禧太后連連磕頭。

  這時只聽得慈禧太后又說話了:「你還是將你的糊塗心思收起來。你要是再這樣胡鬧,當心我免你的爵,將你趕往黑龍江去。告訴你,有我在世一天,就沒你插手的份。我看你的行為,也真配你的狗爺。」

  端王挨了一頓罵,鬱郁地回到了王府,心中很不痛快,恨不得立即與洋人拚命。

  使館區仍然久攻不下,義和團和甘軍的死亡卻越來越多。

  慈禧太后的心情亦越來越煩。她煩甘軍、義和團不得力,煩槍炮聲攪得她整日睡不好覺,因此時不時對著身邊的人發脾氣。李蓮英知道箇中原因,於是便派人找到端王和剛毅說:

  「你們說義和神拳厲害,怎麼還沒有攻下使館區,再不攻下,老佛爺的心可要變了,到時候責備下來我可顧不了那麼多啦!」

  剛毅與端王一聽,自是心頭一驚,忙將董福祥給找來。其實,他們不找董福祥,董福祥也會來找他們的。

  「怎麼使館還攻不下啊!」端王焦急地問。

  「王爺,你不找我,我也正想找你呢?王爺,你有所不知,這都是榮祿不給大炮的緣故。只要他給大炮,我在三天之內一定攻下使館。」董福祥拍著胸脯膛說。

  「好吧!我去給李總管說一說。」

  李蓮英得到消息,趁慈禧太后稍微平靜的時候給她提起了這句話,慈禧太后現在一心只想攻下使館,將來談判時便有了籌碼,所以一聽,立即爽快地答應了董福祥的要求,傳榮祿撥大炮給甘軍。

  榮祿掌著大炮,董福祥曾給榮祿請示過,榮祿自然沒有同意,現在既然太后有懿旨,他只得遵旨撥炮。不過,他也提出一個條件,大炮不能由甘軍掌握,必得由自己派軍干掌管,慈禧太后同意了。

  榮祿武衛中軍里有一個「開花炮隊」,統帶名叫張懷芝,字子志,是山東東阿縣人,天津武備學堂出身。張懷芝提炮入城,架好炮位校好表天,心想這一炮出去,聚集在英國公使館的洋人准得死個十之八九,一個克林德已攪得滿城風雨,再殺這麼多洋人罪豈不更大?

  這樣一想,便嚴告炮手,他不在時任何人不得私自開炮,交待完畢,又叮囑每三,這才騎馬前往榮祿府第。

  榮祿心情正煩,不願接見,而張懷芝又覺得此事重大,又非得要榮中堂一句話。榮祿沒有辦法,只得派人出去問張懷芝到底要什麼話。

  「我要中堂開炮的手諭。」

  榮祿一聽,這才認真思索起來,自己該怎麼回答。自己要是給了,將來戰爭失敗追究罪魁禍首,那一紙手諭不成為鐵證了嗎?但自己要是不給呢?這又不明擺著抗旨?這可更不行,輕者失寵,如果端王再一搗乎,恐怕連自己的老命也保不住,這是更嚴重的後果。

  榮祿整整想了一個時辰,還是不知怎麼辦,最後只得煩躁地派人給張懷芝說「皇太后不是已給命了嗎!你照辦就行。」

  榮祿以為就此足亦,哪知張懷芝也不簡單,此人也很有頭腦,也明白這場戰爭不可能贏,將來必然會追究責任,他可不願將來被列上罪魁禍首名單,這也是他為什麼要來見榮祿的原因。現在榮祿給不出啥來,反而還想不理他,他自是不肯罷休,還是死死纏著傳話人再給他傳語,要榮中堂手諭。

  榮祿這可是沒輒了,他想啊想啊,最後終於想出一條妙計來,他立即讓人給張懷芝傳話:只要宮中能聽見就行。自然,手諭榮祿是不肯下的。

  張懷芝一聽,明白了何意,於是趕緊回到東安門,上得炮位,親自動手,校好表天,這才下會開炮。

  炮越過城牆,並沒在使館區爆炸,而是在外城正陽門大街與崇文門大街爆炸了。這不得不令人懷疑中國軍隊炮手的本領了,但這到底怎麼回事兒?恐怕只有榮祿和張懷芝自己知道。

  慈禧太后在宮中也聽到了炮聲,於是便和李蓮英在宮中等著端王來報傳館已經攻下來的消息。

  「蓮英,你看,使館該攻下來了吧!」

  「洋鬼子哪裡享受得了這個炮呢?」

  兩人正談得高興,便有人報董福祥求見。慈禧太后以為他是來報喜的呢?趕緊令人傳董福祥進來,那知她卻錯了。

  「啟稟太后,大炮並未擊中使館,卻打死不少民眾,使館仍然安好。」董福祥怒氣沖沖地說,顯然對榮祿武衛中軍的「開花炮隊」不滿。

  「哦!」慈禧太后心裡雖然吃驚,但卻故作鎮定地說。

  「臣請燒翰林院,由北中及使館,將使館區燒個乾乾淨淨,臣就不信到時候洋人不出來受降,皇太后聖明,請您老大家裁斷。」

  燒翰林!有這奇怪的想法,慈禧太后不免一驚,不過,她現在也不深想,只要能攻下使館就行,無論什麼辦法。

  「能燒著使館嗎?」

  「能!」董福祥很是自信。

  於是慈禧太后便同意了董福祥的想法,可是火燒翰林並不管用,除了翰林院成一堆灰外,使館區並未受到任何影響,這一下,慈禧太后才是真正的生氣了,她意識到義和團不可用,甘軍又太無能,於是便將端王、剛毅以及董福祥好罵了一通。

  局勢越來越惡化,聶士成戰死了,馬玉昆軍又潰不成軍,裕祿自盡了,聯軍步步進逼,義和神術也不靈了。面對這種形勢,慈禧太后下旨各地勤王之師火速趕往京城。

  旨令一下,倒有幾隻所迎前來,不過均是北方的,南方的兩江和其它地區求「東南亞保」了,根本不可能派出勤王之師來。勤王之師以原山東巡撫李秉衡為統領,加以整編,率隊前往通州禦敵。

  一方面派李秉衡抵擋聯軍的同時,又發電報給上海的李鴻章,要他火速進京,但李鴻章也很是狡猾,他提出二個條件:第一,要保護各國公使;第二,要自己剿捕拳匪。意思是說,不實現這兩個條件,他就不進宮。

  李鴻章不進京,但形勢又非要他不可。俄國戶部尚書說議和要李鴻章。慶王沒有辦法,只得邀榮祿再去見慈禧太后,希望她能遷就一些讓李鴻章進京。

  「他願意來嗎?」慈禧太后問。「只要給他北洋大臣兼有督位署,他肯定來。」榮祿急切地答道。

  「好吧!電旨讓李鴻章火速進京,著其任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

  榮祿與慶王相當高興,似乎已感覺到了李鴻章正由上海北上,立即發了一封電報給上海的李鴻章,要他火速進京。同時,在第二天,又以明發的形式發了一道上渝,著李鴻章火速進京。

  在讓李鴻章進京議和的同時,京中卻也發生了不大不小一件事兒;熟悉洋務的袁昶、許景澄被殺了。

  這二人本來不主張戰,引起端王極度不滿,因此他總是想方設法想懲戒二人,終於他找到了機會。原來許、袁二人聯手上了一摺子,要求議和,懲辦主戰派。

  「奏為密陳大臣信崇邪術、誤國殃民,請旨嚴懲禍首,以絕亂源而救危局。仰祈聖鑒事,竊自拳匪肇亂,甫經月余,神京鼠動,四海響應,兵連禍結,牽制全球珠,為千古未有之奇事,必釀成千古來有之奇災。昔咸豐年間之髮匪捻匪……」

  「夫『扶清滅洋』四字,試問何從解說?謂我國家二百餘年,深恩厚澤,浹於人心,食毛踐士者,思效力馳驅,以答載覆之懲,斯可矣。……,忽創滅洋之說,是謂橫挑邊釁,以天下為兒戲,且所滅之謙,指在中國之洋人而言。抑括五州之洋人而言,僅滅在中國之洋人,不能禁其續至。者盡滅五州各國之塗人,則洋人之多於華人,奚營十倍,其能盡滅與否?不待智者知之,不料毓賢、裕祿,為封疆大吏,識不及此。裕祿且招攪拳匪頭目,待如上賓。……。」

  「董福祥本系甘肅土匪,窮迫投誠,隨營效少,積有微勞,蒙朝廷不次之擢,得有今職。應何等來身自愛,仰答高厚鴻慈,乃此匪為奸,形同寇賊,跡其狂悖之狀。不但辜負天恩,益恐狼子野心,或生他患。大學士徐桐罔識利害。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剛毅,此奸阿匪,頑固成性。軍機大臣禮部尚書啟秀,膠執已見,愚而自用。軍機大臣刑部尚書趙舒翹居心狡獪,工於逢迎。」

  「……臣等愚謂時至今日,間不容髮,非痛剿拳匪,無詞以止洋兵!非誅祖護拳匪之大臣,不足以剿拳匪!方匪初起時,何嘗敢抗旨辱官,毀壞財物!亦何敢持械焚劫,殺戳平民!……,推原禍首,罪有的歸。應請旨將徐桐、剛毅、趙舒翹、啟秀、裕祿、董福祥、毓賢先治以重典,其餘祖護拳匪,與徐桐剛毅等願望相若者,一律治以應得之罪,不得援援議親議貴,為之未減,庶名國恍然於從前縱匪肇釁,皆謬妄諸臣所為,並非朝廷本意,棄仇尋好,宗禮無恙,然後誅臣等以謝徐桐、剛毅諸臣。臣等雖死,當含笑入地,無任流涕具陳,不勝痛憤惶迫之至。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

  這一折上得端王、剛毅心驚膽戰,怎樣才能利用這機會將許、袁二人幹掉呢?幾個人在一起又商量開了,最後決定故伎重演,學李大總管教他們的辦法;謊報軍情。

  慈禧太后看了許景澄、袁昶二人上的摺子,其實也並未往心裡去,現在一聽端王說李秉衡在通州打了勝仗,心裡馬上起了變化。前線在打勝仗,而許景澄和袁昶卻在大力議和,這成何體統?不殺一儆佰豈能剎住這股議和風?慈禧太后想到的,心裡便動了殺機。

  端王早料到有此一著,便在一旁火上加油,對許,袁二人極盡詆毀之能事。

  「許景澄、袁昶二人擾亂軍心,不殺不足以來民憤。」端王最後說道。

  「那就將他們殺掉。」慈禧太后以一種不容置疑的口氣說道。

  上諭很快下來,許景澄、袁昶二人拋屍菜市場。端王和剛毅又趁此機會,逮捕了他們所素恨的立山,不久以後又將立山處死了,還同時處死了徐用儀和聯元。除掉了許景澄、袁昶、立山,端王又想趁機除掉李鴻章、王文韶等一幫力主議和的大員,由於榮祿的極力陳詞,再加上慈禧太后也覺得此事重大,才將端王上的要辦議和派的摺子擱了下來,留在禁中。

  其實,李秉衡所率之師,在通州吃了個大大的敗仗。李秉衡雖然下有幾支軍隊和眾多義和團,但這些均是臨時湊起來的,宋慶、馬玉昆軍又是節節敗退下來的,早無軍心。臨時拼湊起來的雖然有的作戰很勇敢,但由於各自為戰,不能相互配合。至於說義和團,雖說士氣高昂,但畢竟敵不住洋槍洋炮。最終,李秉衡統率的軍隊給聯軍打了個落花流水,除了落得個屍積如山的下場外沒有別的戰果。

  李秉衡也心知自己無能為力了,但又不能後撤,他想起臨行前慈禧太后給於他的厚望,以及他自己的雄心壯志,可是如今,一切都人去樓空了。部隊散了,自己身邊沒有兵可帶。聯軍的槍炮聲充塞於耳,慘叫聲時時劃破夜空,李秉衡不禁感到一陣莫名的悲哀。他問自己;相信義和團嗎?相信,太相信了!義和團不是有神靈能滅洋人嗎?自己不正是在這些自詡能滅洋人的義和團來與洋人作的戰嗎?怎麼能敗了呢?

  那是自己指揮無能?不是,是義和團在吹牛,是自己受騙了。

  李秉衡覺得自己無臉見太后,當然他並不清楚慈禧太后因聽了端王的話正在獎勵他呀!李秉衡決定自盡,學裕祿樣,為國獻身。他召集幕僚,布置好一切,然後才安然地自盡了。

  李秉衡自殺了,聯軍正向北逼近,這是個千真萬確的消息。慈禧太后吃驚了,該怎麼辦?洋人馬上就要進京。榮祿也不禁焦急起來,看來只得勸太后出走了。這是自己不希望下卻不得不下的一步棋了。

無憂書城 > 傳記紀實 > 李蓮英(斯仁) > 第五章 風雲突變 八、慈禧想當「拳匪」的後台老板

發表評論

看過此書的人還喜歡

1李蓮英(斯仁) 2北回歸線作者:亨利·米勒 3蔣介石傳 4蘇東坡傳作者:林語堂 5中國姓氏起源 查看圖書全部分類